犬瘟热是一种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发生于犬科、鼠科和浣熊等动物的疾病。有高度接触传染性,以复相热型、急性鼻卡他以及随后的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特征。原发性病原为一种病毒,但自然病例所见很多病变是由于细菌性并发症引起的。
1.病原
犬温热病毒为副粘病毒属,电镜测知大多数病毒粒子直径为127~175nm, 病毒呈丝状,是对乙醚敏感的RNA病毒。
病兽腔内的病毒于-70℃可存活1年以上,冻干可用以长期保存病毒,而在55℃时,只存活30min。多种化学药物(如0.75%福尔马林等)对此病毒都有杀灭作用。像麻疹病毒一样,大瘟热病毒在悬液中处于复制期间对光敏感。犊牛血清或谷胱甘肽对犬瘟热病毒的灭活速率有减缓作用。细胞培养基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增强本病毒对光的敏感性,但它们对光灭活并不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一种来自宿主细胞的物质结合到病毒的囊膜上,使犬瘟热病毒对光敏感。
适应于雪貂的毒株能在鸡胚绒毛膜上生长并可继代,形成灰白色增厚的病变。Cabasso氏报道大瘟热毒株能成功地在鸡胚中繁殖,直到连续通过24--28代仍保持对雪貂的毒力,随后毒力消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 后来这一毒株成为商品疫苗的基础。
在鸡胚、乳白鼠、乳鼠、雪貂、犬和各种组织培养系统中可形成中和抗体。鸡胚系统主要用于大的免疫研究,琼脂扩散试验用于病毒抗原性研究。
各种血清学试验和动物保护试验己确定麻疹、大瘟热和牛瘟的病毒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抗原性物质,它们在各自的易感宿主和某些组织培养系统形成的病变有某些相似之处。
2.流行病学
大瘟热是对幼兽危害最严重的疾病,本病在狐、水貂等皮毛兽养殖场,可引起自然流行,造成严重损失。貂和貂鼠人工感染可发病。雪貂对犬瘟热病毒特别易感,自然发病的病死率常达100%,因此常用雪貂作为本病的实验动物。人类或其他家畜对本病无易感性。
本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早期发热阶段,眼、鼻的浆性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与病兽在同一室内的受传染。病兽的尿粪亦含有病毒,可通过污染物体传播本病。尚未发现本病可由节肢动物媒介传播。
3.症状
病初通常表现眼、鼻流水样分泌物,倦怠,食欲缺乏,发热可达40℃以上。限分泌物在24h内可变为脓性。初次体温升高持续约2d,然后下降至接近常温达2一3d,此时病大似有好转,可吃食 第二次体温升高可持续数周,病情又恶化,废食,常出现呕吐和并发肺炎。严重病例可出现恶臭下痢,粪呈水样,混有粘液成血液。病兽体重迅速减轻,萎靡不振,病死率很高。
有些患大瘟热的幼兽,在开始发热时,皮肤出现丘疹,常演变为脓疱,见于腹下、股内侧和其他那位。病兽康复时,脓疱干涸。因为单纯由人工感染病毒的病兽没有这一症状,所以推断它是继发细菌感染的结果。
有些病兽或发病的后期以神经症状为主,表现萎顿 肌痛、肌阵挛、共济失调、圈行、癫病状惊厥和昏迷。一般当病兽表现惊厥状后常转归死亡。有些病例在其他症状消失后还遗留舞蹈病和麻痹等症状。在发热的早期白细胞减少,但后期如细菌陛继发感染未被控制,则出现明显的白细胞增多。
患本病动物病死率高,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细菌性继发感染引起死亡。目前由于广泛应用喹诺西同类药物和抗生素,控制了继发感染,死亡常是病毒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果。
近年来己明确另一种病毒性疾病----传染性肝炎常与大瘟热混合感染。这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比单一病毒感染要严重得多。由于这两种病毒之间不存在干扰现象,在混合感染的病大血液中能发现两种病毒,在组织中能找到两种病毒的典型包涵体。
潜伏期相当恒定,大多数病鲁在接触感染后第4d开始发热。病程差别较大,取决于继发感染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无继发感染的病例症状可能较轻,甚至不易认出,或只是表见持续2周以上的发热。当并发卡他性肺炎和肠炎时、病程可能较久。在所有其他症状都消失很长时间后可能还有神经症状存在。根据品种。年龄、护理和治疗条件的不同,病死率有很大差异,一股平均为50%。
4.病理变化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teyang/rougou/2008-12-12/4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