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幼、成蛙的管理:6月下旬,当前肢开始伸出时,即停止投食。幼蛙上岸不久,就要离水上山,陆栖生活,但生活能力很弱。这时,可在池埂上、山坡旁放些马粪、青草之类,发酵后用来引诱昆虫供幼蛙捕食。10月上旬(霜降前后),林蛙开始冬眠,应对河床进行整理,清除河沙,增加大的石块,并在水流旋涡处或河床拐弯的地方的河床两侧挖一些内大口小的人造洞穴,穴口要浸入水中,为林蛙冬眠做好准备。
(6)捕捉:林蛙秋季有趋光特性,夜间可以挂灯守捕,灯下面放一麻袋,林蛙会自行跳入麻袋中,清晨收回。也可沿山底部环山围设塑料薄膜进行阻隔捕捉。在10月中下旬,林蛙入河后基本安定下来,散居在河流各处,这时天气尚暖,可在其洞穴捕捉。每年9~10月份为捕蛙季节,霜降期间采得的蛙油质量最好。
2.大棚生态综合孵化半封闭养殖法。此法适合于山区养殖。选择两山夹一沟,有水源、树木、植被和昆虫多的自然环境作为养蛙场所,采用120~16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进行人工孵化和幼蛙饲养。夏季在山林中进行区域放养,秋季收回,放入水库中越冬。由于大棚保温、防雨,人为调水、调温、喂食,无天敌,可使幼蛙孵化成活率高达95%以上,而野生的孵化成活率只有50%左右。人工饲养的幼蛙还比野生散养的提前近两个月上岸,加之前期采用人工繁殖昆虫喂养,幼蛙生长快,进入森林生活时,捕食和跳跃防天敌能力也强。采用半驯化饲养后的林蛙,具有条件反射功能,在秋季气温低时会回到驯养地点,回捕率一般达38%以上,最高达46%,比野生的提高了30%~38%,且生产周期由散养3年缩短到2年出栏。此法饲养投资少(3000元可养10万只以上)、养殖量大(120平方米大棚年繁殖幼蛙30万~50万只)、回捕率高、效益好。
3.大棚立体综合生态全封闭养殖法。此法选址简便,在庭院、郊区、农田、果园、荒山等有水源的地方均可建棚养殖。此养殖法采用塑料大棚孵化蝌蚪:小区域夏季露天圈养幼蛙,秋季捕回;利用温室、大棚打破幼蛙冬眠习性:投放入工繁殖昆虫,快速育肥饲养等。此法优点很多,主要是集中饲养管理,天敌少、损失少,回收率高,见效快,1年即可出栏。利用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进行葡萄、蔬菜、林蛙、鱼、昆虫等综合生态立体种养,可养5万只成蛙,年收入10万元以上。
4.室内高密度快速精养法。此法适合于大部分地区家庭室内及大规模工厂化养殖。先在室内小棚或室外塑料大棚进行种蛙配对、产卵、孵化、饲养上岸幼蛙。再利用仿生学原理,在室内用立体3层笼箱,投放入工繁育昆虫饲料,采用恒温、快速育肥、高密度精养的办法,每平方米可养殖幼蛙500只,或青年蛙300只,或商品蛙150只。幼蛙饲养4~6个月即可出栏,一年四季均可养殖,每年可养3批幼蛙。立体养殖100平方米只需1人管理,4~6个月可获纯利1.5万~2.2万元。此法投资可多可少,规模不限,易管理,见效快,成活率高达85%,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
5.蛙病防治。林蛙在高密度人工养殖环境中,病害发生会日渐严重。由于林蛙个体小,密度大,病后无法逐个治疗,必须以防为主。每10万只蛙需用林蛙专用药75~80公斤,投资6000~6400元,除每天喂专用药外,可按病情用以下方法,千万不要用一些带有药剂的饲料和畜禽用药,以免造成药害。
(1)泡病:发生在蝌蚪期,其症状是腹部膨胀呈环形,在水中腹面向上漂浮,多白色,有的带红点,死亡严重。发病主要原因是水中溶氧不足,吞食空气而致。防治办法可向池中注入新水,疏散蝌蚪,减少放养密度,严重的可投入少量食盐,每吨水投3克食盐,效果明显。
(2)红腿病:也叫四肢溃烂病。主要症状是病蛙伏地,大腿内侧出现红斑,四肢皮肤发炎溃烂,露出骨骼,导致死亡。该病是养殖期间常见的传染病,是感染单胞杆菌和坏死性杆菌所致。可用新药灭毒一号、红白皮炎消全场消毒(按药品说明书使用)。
(3)烂皮病、肠炎病:此两种病多并发,病蛙拒食,不安定,多居于暗处。此病多发生在咸蛙饲养场。除全场消毒外,可采用硫酸氢纳霉素和酵母片拌虫和蚯蚓喂蛙,有一定疗效。
(4)寄生虫:发现林蛙体内有多种寄生虫,多寄生在体腔内,扁蛭寄生在蛙皮表面,死蛙现象较严重。可用药预防,一般用丙硫比唑,每公斤黄粉虫拌药5克喂蛙,效果较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teyang/linwa/2010-07-08/3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