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养貉技术

死亡极高警惕貉细小病毒病


貉细小病毒性肠炎是貉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严重危害养貉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该病的主要特征为腹泻,在粪便中含有灰白色的由脱落肠黏膜、纤维蛋白和肠黏液组成的管柱状物,白细胞显著减少和严重的胃肠炎性变化。

1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传染源是病貉、耐过貉(至少带毒、排毒1年以上)。患泛白细胞减少症的猫,病毒性肠炎貉和患细小病毒性肠炎的犬,均可致貉病毒性肠炎。主要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消化和呼吸道传染,也可经病貉的粪、尿和唾液传播。由于污染饲料、水源、用具和环境,使易感动物受到感染。

该病多发于6~10月,在幼貉群中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可达50%~60%,致死率高达90%;成龄貉发病和死亡率一般为20%左右,且多呈慢性和隐性感染。患病康复貉可获较长时间的免疫力,但仍带毒,为最危险的传染源。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一般为5d左右,急性经过者发病次日即有死亡,以4~14d为最多,15d后逐渐转为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患貉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被毛蓬乱缺乏光泽,体温升高至40℃以上,渴欲增加,有时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粪便先软后稀多黏液,呈灰白色管柱状物,少数为鲜红色、红褐色,逐渐呈黄绿色水样,有时见到带有条状血痕的粪便。随病情的加重,粪便中混有多种颜色的黏膜,脱落黏膜厚薄不一,呈灰色、黄白色、黑色煤焦油样。严重腹泻者,常呈里急后重,后期多表现为极度虚弱和消瘦,眼窝塌陷,最后衰竭死亡;康复后的貉,如再次复发,多愈后不良。白细胞明显减少,大多数病例常因并发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而使病情加剧。

病理变化以急性肠卡他性、纤维素性、出血性肠炎变化为特征。死亡病貉可视黏膜苍白,脱水,胃内空虚,腹腔积液,浆膜面有纤维素性覆盖物。小肠中段和后段肠腔扩张,浆膜充血,肠内容物水样并混有血液,肠黏膜严重脱落,呈暗红色,外观呈血肠样。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充血、出血。有的病例,整个小肠表现充血和明显出血,黏膜上皮坏死和脱落,绒毛萎缩。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死亡的貉,肠壁有纤维素样坏死病灶,肠系膜淋巴结多数肿胀,部分脾肿,胆囊充满胆汁,肝呈土黄色、质地脆弱。

3诊断

据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白细胞锐减可作初步诊断;确诊可进行特异性的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或病毒分离鉴定。

3.1病毒电镜检查

采病貉粪便,直接与等量PBS液混匀,以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加等量氯仿振动15min,同样方式再处理1次,取上清液滴于铜网上,用2%pH6.2的磷钨酸复染后,在电镜下检查,发现有大量聚集的病毒粒子。

3.2血清学检查

取病貉的粪便,用0.5%的猪红细胞做指示系统,用抗貉肠炎血清做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红细胞的凝集作用发生抑制。

4治疗

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措施是及时注射(尤其在发病的早期)高免血清,同时辅以对症治疗,以控制继发感染。

(1)隔离饲养。病貉单独隔离饲养,每只病貉肌肉注射抗貉病毒性肠炎血清3mL,每日1次,连用3次。病初应先禁食1~2d,给予充足的加有电解多维的温水。

(2)紧急接种。假定健康貉群用貉病毒性肠炎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3)对症疗法。为了缓解呕吐症状可肌肉注射爱茂尔1.0mL,排血痢者肌肉或皮下注射止血敏0.125~0.250g,防止继发感染则肌注恩诺沙星或庆大霉素。

(4)综合治疗。重病貉及时进行强心、补液。复方氯化钠20~50mL,阿莫西林0.2~0.5g,利巴韦林1~2mL,地塞米松1~2mL,维生素C1~2mL,静注或腹腔注射。恢复期应控制饮食,给予稀软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次,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

5预防

要彻底预防、控制和消灭该病,必须采取综合防疫措施。平时应注意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兽医卫生制度,定期进行消毒和免疫预防接种,不从感病地区引入种貉。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综合防治。严禁由疫区引种,从非疫区引入种貉也必须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并补注疫苗后方可混群饲养。貉场禁止养猫、犬,并隔绝与这些动物的接触。注意消灭老鼠,消灭各种吸血昆虫及害鸟等。

(2)搞好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病死的貉尸体深埋或焚烧处理,地面及场地用3%NaOH消毒,笼舍用火焰消毒,用具用百毒杀消毒液清洗消毒,每天1次,连续进行7d,粪、尿等排泄物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消毒结合批次消毒,每次经彻底消毒1个月后,重新进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病毒 处理 坏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