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鸽是指孵出后1―30日龄期间的小鸽,此期间翼下无羽毛。鸽形目鸟类是用嗉囊液(俗称鸽乳)哺育幼鸟的,鸽乳与催乳素的分泌有关,这一过程随孵抱活动而加强。乳鸽在孵出后3天内主要吃鸽乳,以后随着日龄增大,逐渐转向外源性食物。营养需要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正式制定乳鸽的营养需要标准。过去关于生长乳鸽营养需要的研究都仅以亲鸽的日粮构成为基础,而鸽乳的成分主要取决于亲鸽的日粮组成,并不取决于乳鸽生长的最佳营养需要。Brody(1964)发表的一个营养标准为6?5大卡/千克?小时(编注:大卡即千卡,1千卡=4?184千焦,下同),这一需要是鸽的合成代谢需要。内源排泄物中的含氮量是0?69毫克氮/大卡。Goodman等(1969)通过饲喂亲鸽三种不同蛋白水平的日粮来测定乳鸽28天龄的断乳重。在蛋白质含量为16?5%和18?5%的两个组之间,其乳鸽的体重没有明显差异,而饲喂含量为14?7%的一组中,乳鸽体重明显低于前两组。Whitey(1969)指出,日粮中含有20%的蛋白质对育雏亲鸽和生长乳鸽都适宜。Woltes等(1970)用不同的日粮蛋白质水平(12%―26%)饲喂亲鸽,结果发现喂蛋白质含量为18%日粮的乳鸽生长最快。目前,我国学者也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吴锡谋等(1992)对美国王鸽的能量代谢作了研究,其结果为:在同温条件下,1―5日龄时的代谢率为最低,6―10日龄为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至26―30日龄接近于成鸽的水平;每日代谢能消耗以1―5日龄(17?971±11?147千焦只?日)为最低,16―20日龄(268?490±57?124千焦/只?日)时为最高,但仍低于成鸽(285?426±71?835千焦/只?日)。在12―25℃的代谢率没有显著差异,而12℃和16℃的代谢率与25℃的差异极显著或显著。10日龄前雏鸽的代谢率与体重呈强的线性正相关,而后呈强的线性负相关,代谢率呈两个相反趋向的龄期相。余有成等(1998)的研究认为,乳鸽人工育肥时日粮的CP(粗蛋白)为21?98%,ME(代谢能)为13?56兆焦/千克,蛋能比为16?2克/兆焦,其生长速度最快。且不同周龄乳鸽对日粮中CP和ME水平的反应各异,第2周是CP22?0%与ME12?37兆焦/千克时乳鸽生长速度最快,第3周则是CP23?5%与ME12?34兆焦/千克时乳鸽生长速度最快,第4周时CP23?5%与ME12?94兆焦/千克时鸽生长速度最快。陈锦浓等推荐的乳鸽营养需要量如表所示,应注意此表中的推荐量低于我国现行的肉仔鸡营养需要国标中的数据,没有给出微量元素的营养需要量,实际应用时可参考肉仔鸡的营养需要。人工育肥鸽乳的分泌是在鸽体内催乳素的作用下产生的,而催乳素是由于亲鸽孵化行为引起的。大约孵化到第8天时,可观察到鸽嗉囊上皮加厚,到第13天,嗉囊上皮加厚更明显,并且血管也延伸增长至上皮之内。第14天开始分泌鸽乳,一般出雏后的第10天基本上停止分泌鸽乳。鸽乳停止分泌后,雏鸽的双亲就必须过渡到给乳鸽喂籽实饲料了。近年来,不少人在提高产鸽的生产性能以增加养鸽的经济效益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鸽蛋人工孵化及乳鸽人工育雏的新技术,即由孵化机孵化出来的仔鸽,用人工合成的鸽乳哺喂,或用保姆鸽代哺,至6―7天龄后再进行人工育肥,这种方法既可减轻肉用种鸽的哺仔任务,又缩短产蛋周期,提高乳鸽上市的合格率。据国内现已发表的资料来看,目前已掌握了乳鸽自1日龄起人工喂养的关键技术。但目前大部分鸽场还只是在乳鸽生长后期采用人工育肥的方法。究其原因:第一,有些鸽场未能真正掌握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的关键技术。第二,在实际应用中,人工孵化一般都没有问题,但刚出生的乳鸽又小又难喂,给生产管理带来很多麻烦。第三,由于目前配制的人工鸽乳只是在试验上获得成功,在生产上的应用还存在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等限制因素。人工育肥的器具和育肥料的配制方法多种多样,以下简单介绍目前在广东省一些鸽场育肥的常用方法。一般乳鸽在18天龄时转进育肥仓,大约育肥12―13天,育肥期约耗料1千克,可获增重150克左右。育肥料的配制为用市售的肉鸡料和自制玉米粉以1:1的比例混合,再以1:3的比例加入开水,充分浸软,自然冷却后即可饲喂。饲喂时再加入多种维生素、生长盐、抗生素、葡萄糖、酵母粉等,混匀后用吊桶式灌喂器或用汽水瓶改装成的灌喂器逐只灌喂。这种方法虽方便实用,在生产实践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个场的添加比例不同,甚至每个饲养员所用的各种成分比例也不同,有时会造成浪费。因此有必要根据乳鸽不同周龄的营养需要,配制出乳鸽育肥专用的饲料配方和添加剂,既方便使用,又降低饲养成本。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teyang/ge/4/2008-12-12/3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