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养蚕技术

家蚕发病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近几年来,由于蚕茧价格的涨跌起伏,使泾县蚕园改种现象日趋严重,“轻桑、轻蚕、轻消毒”的思想日趋严重,导致蚕病原积累,蚕病发生面广,发病率高。特别是2005年,中秋脓病的发病率已达20%。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分析和思考,寻找出家蚕发病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蚕病的防范措施。 
   
  1 常见病症的诊断与发病规律 
   
  家蚕常见病主要有真菌病(白僵病、绿僵病、曲霉病、镰刀霉菌病)、病毒病(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细菌病(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胃肠病)、蝇蛆病、壁虱病、农药中毒、煤气中毒等。 
   
  1.1 真菌病 蚕体体表有油渍状病斑,初死时头胸伸出,尸体柔软,可以任意绕折,以后逐渐硬化者,可诊断为白僵病;蚕体体表环节间形成少数大小不一、形状不定的黑褐色圆形、椭圆形轮状斑或云纹状病斑,初死时蚕体伸直发软,略有弹性,体色乳白(体皮不易破),逐渐硬化者,可诊断为绿僵病;一龄蚕全身黑褐,体壁紧张,二龄以后蚕体后部或肛门附近有圆形黑褐色大块病斑,死后病斑部分硬化,其余部分发黑腐烂者,可诊断为曲霉病(图1);蚕皮肤呈浅锈色,体躯缩短,临死前在肛门处或体躯两侧出现一个褐色大病斑,后肠有硬块.排粪困难或有连珠状粪便粘在肛门处,有脱肛或尾部溃烂者,可诊断为镰刀霉菌病(也称黑尾病)(图2)。 
     
  1.2 病毒病 蚕体环节肿胀,体色乳白,狂躁爬行,体壁易破流脓者,可诊断为血液型脓病;蚕体大小不齐.食欲不振,空头、下痢,静伏不动,排白色粘液者,可诊断为中肠型脓病;蚕体大小不齐,食欲不振,空头、下痢,头胸昂起不动,体色带黄发亮,排褐色污液者,可诊断为浓核病(图3)。 
   
  1.3 细菌病 蚕体体躯挺直,停止食桑,稍吐水,胸部膨大,初死时有暂时尸僵现象,不久体壁松驰,头胸伸出.出现黑胸、青头等尸斑,然后尸体软化腐烂呈黑褐色或紫红色者,可诊断为细菌性败血病;蚕食欲不振,体躯瘦小,发育不齐,空头、下痢,在淘汰病蚕、改善饲养条件、添食氯霉素等抗菌素后病情明显好转者,可诊断为细菌性胃肠病。 
   
  1.4 其他病症 蚕体表有大型黑色病斑,或体表呈紫酱色者,可诊断为蝇蛆病;小蚕头胸突出、起缩、抖动呈不安状,尸体不腐烂,大蚕排连珠状粪、大量脱肛者,可诊断为壁虱病;蚕成堆乱爬、摇头、翻滚、大量吐水,体躯弯曲者可诊断为农药中毒;在一眠或二眠眠中呈半蜕皮或不蜕皮状,尸体僵直发黑,体壁紧张发亮者,可诊断为煤气中毒。 
   
  1.5 发病规律 一是养蚕规模小的零散户在蚕的饲养过程中发病率相对较高;二是中秋时节发病重,晚秋次之,春蚕发病最轻;三是发病早(有的在二龄起蚕即开始发病)、范围广。 
   
  2 发病原因 
   
  蚕病的发生是病原、蚕体与环境三因素之问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蚕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蚕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预防为主”的意识不强 有相当一部分蚕农对蚕的生理特性缺乏了解,因而主观上没有“预防在先”的意识,不会主动切断病原物;忽视蚕室、蚕具、蚕座和蚕体的消毒,蚕期中的蚕体保护措施不力,导致病原污染,引起蚕病暴发,收入减少。 
   
  2.2 蚕期前后消毒不彻底 蚕农普遍存在“重养轻消”的思想,有的甚至不消毒,有的即使消毒也只是走过场,思想马虎,也有的消毒方法掌握不当,更多的是回山消毒不重视,消毒方法不科学等。消毒不彻底使残留的病原物感染蚕群,导致蚕病大发生。 
   
  2.3 蚕期中消毒防病不力 养蚕过程中,蚕农没有抓住关键环节做好蚕体、蚕座消毒。对蚁蚕、小蚕、起蚕、将眠蚕和老熟蚕的保护上不够重视,也没有及时隔离或淘汰病弱蚕,加大了病蚕与健康蚕重复传染的机会,导致蚕病暴发。 
   
  2.4 蚕园治虫防病工作不到位 由于蚕茧价格的不稳定,蚕农的经济收益得不到相对的保障。因此,大多数蚕农对桑园的管理较为粗放,查虫不勤,治虫不力。害虫尸体、粪便污染的桑叶是蚕病发生的又一个传染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原 病毒 桑叶 蚕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