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养蚕技术

蚕豆主要病害诊断与防治


    蚕豆锈病

    真菌性病害,云南普遍发生,冷凉地区发病轻,温暖湿热地区发病重。早播是导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蚕豆株均可受害。

    症状:最初在叶片正背面发现淡黄色隆起的小斑点,直径1毫米左右,这是初生的夏孢子堆,不久变为黄褐色,外表皮破裂后散出锈褐色粉末状夏孢子。1片叶上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甚至布满整个叶片,造成叶片枯萎,豆荚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严重时植株干枯死亡,品质变劣,产量锐减。

    流行规律:蚕豆锈病菌在气温高、湿度大时侵入快,发病也快。云南秋末冬初气温虽然较高,但蚕豆尚处在苗期,田间通风透光好,空气湿度低,不利于病菌侵入和繁殖,发病轻。翌年3~4月随气温上升,如遇雨水增多,相对湿度大时,病菌即迅速蔓延为害。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在最佳节令播种,可延迟和减轻冬前发病率或不发病,这样冬后发病就可以推迟或减轻,对产量的影响也随之减小。

    (2)蚕豆苗期锈病多发生在主茎上,早播蚕豆摘除主茎,可推迟6~7天开花,既可减轻霜冻为害,又可减少锈病冬前病原。同时摘除主茎后,改善了田间小气候,减缓发病或病害发展。摘下的带病嫩尖要带出田间集中处理,防止病菌扩散传播。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浓度为0.5%的波尔多液,每亩70~100千克均匀喷雾,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用浓度为80%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每次每亩喷60千克左右,连喷2~3次,每次间隔7~10天,防治效果显著。

    防治蚕豆锈病,要注意控制发病中心,采用早期喷药,力求降低病原基数。对发病基数高的田块,大发生前每隔10~15天喷1次药,连喷几次,以减轻为害。

    蚕豆赤斑病

    真菌性病害。在排水不良的低洼田块或缺钾田块发病较重,如雨水多、湿度大,则发病快。

    症状: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茎、花、幼荚上也有病斑发生。被害叶片开始时出现针头大的赤色小斑点,叶片的正面较多,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中间稍凹陷,色较浅,边缘紫红色,微隆起,与健部有明显界限,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面生有灰色的霉状物即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病株各部,包括花都变为黑色,叶片落光,最后全株枯死,造成严重减产。

    流行规律:以混在病残体中的菌核于土表越冬或越夏。菌核遇有适宜条件,萌发长出分生孢子梗,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浸染。云南省蚕豆赤斑病的初生期为,滇中地区一般在1~2月间,下部叶片首先出现病斑,但由于温度低,又是旱季,湿度小,病害不易发展蔓延。2月以后气温升高,如遇雨日增多,湿度大,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蔓延迅速,极易造成灾害。

    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实行合理密植,开好田间排灌沟,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减轻发病。

    (2)药剂防治:可用浓度为1%的波尔多液,连续喷施3次以上,每次间隔7天左右,或用杀毒矾、速克灵、甲霜灵-锰锌3种药剂中任选一种,用1∶800倍液喷雾,每隔15天重喷1次,连喷3~5次,可大幅度减轻病害。也可用25%的多菌灵750~1000倍液均匀喷洒,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蚕豆立枯病

    又称枯萎病、萎蔫病,俗称霉根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病害。

    症状:蚕豆一生均可发病,但以嫩荚期发病较重,多为害根和茎基部。幼苗被害后,初期叶片出现黄色斑点,以后逐渐变黑枯焦,茎基部变黑,随着病情加重,根部须根尖端开始变黑,并逐渐向主根蔓延,引起根皮腐烂,叶尖内卷枯焦,严重时全株死亡;花结荚期感病,叶片变为淡绿色,逐渐转变为淡黄色,叶缘尤其是叶尖部分往往变黑枯焦,雨后天晴,全株急性萎蔫,但叶片不脱落,一般感病后20~30天全株枯死。

    流行规律:主要以菌丝和菌核在土中或病残体内越冬。翌春以菌丝侵入寄主,在田间辗转传播蔓延。病菌生长适温为24℃~26℃,最高温33℃,最低温5℃~6℃。土壤含水量低于65%则发病重,70%以上发病减轻。在酸性土壤上连作或种植于缺肥、下雨后容易板结的田块,均能助长发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蚕豆 喷雾 种子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