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珠母贝〔PinctadafucataGould〕又称马氏珠母贝,是世界上用于生产海水珍珠的最主要贝类,我国的海水珍珠几乎都为合浦珠母贝所产。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合浦珠母贝人工育苗取得成功并大批量生产之后,其养殖种苗则完全为人工苗,养殖规模因此得到很大的发展。但由于长期不注重野生合浦珠母贝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注重科学育种及珠贝的择优、复壮培育,只贪图生产便利,近亲繁殖,导致种质资源严重退化,其主要表现在珠贝个体越来越小,生长迟缓、抗病力差、成活率下降,以致可植珠核小,手术贝死亡率高,商品珠率低,严重影响珍珠的质量,影响“南珠”在国际上声誉。所以,如何提高合浦珠母贝的贝苗质量,从而为珍珠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从事优质贝苗培育研究工作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有助于有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笔者将几个重要技术措施提供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亲贝的选择
亲贝的选择是获取优质贝苗的基础,首先,亲贝要求健壮,即贝壳完整,放射线明显,生长旺盛,没有感染病虫害,个体大,壳高在6.5—8cm之间;其次,亲贝要求成熟,即性腺丰满,卵粒大小均匀,镜检呈圆形或卵圆形,卵质充实,卵膜光洁,胚胞清晰;精子自然排放在海水中运动活泼,当然,成熟也指贝龄上成熟,就合浦珠母贝而言,宜选2—3.5龄为佳,其中养殖贝应选2—2.5龄,而天然野生贝则应选择2.5—3.5龄。
二、杂交育种
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证明,利用不同区域海域的合浦珠母贝包括野生贝和养殖贝作亲本,进行远缘杂交,能有效地缓解合浦珠母贝的品种退化问题,其中最好的杂交方式是以野生合浦母贝作母本和以养殖合浦珠母贝作父本进行杂交,所得杂交后代既有天然贝的生长迅速,抗病力强等优良性状,又有养殖贝的易于人工养殖,成活率高等特点。
三、饵料的投喂
在幼虫的培育过程中,饵料的投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目前,可供作饵料的单细胞藻主要有金藻如单鞭金藻、叉鞭金藻、硅藻如三角褐指藻、绿藻如扁藻、盐藻,但由于受技术水平或生产上各种因素的制约,大部分育苗场在整个育苗过程往往只投喂单纯一种单胞藻如扁藻,甚至投喂人工饵料如干酵母片,造成幼虫在发育过程得不到全面充分的营养,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大量死亡。因此,要改善这个技术环节,使饵料营养多元化,满足幼虫生长发育的需要,就必须投喂混合饵料。幼虫发育的前期,由于个体小,活动能力、摄食、消化能力较差,因而要以投喂个体较小的金藻或硅藻为主;进入中、后期,随着幼虫的发育成长,幼虫的活动、摄食、消化日趋增强,投喂的单胞藻则应增加个体较大的绿藻,混合投喂,并逐渐地从以金藻为主转变为以绿藻为主。同时,饵料混合比例由前期的金:硅:扁=4∶2∶1逐渐调整到后期的金:硅:扁=2∶1∶4,投饵量也需严格控制,需根据幼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密度大小,水质好坏等实际因素确定。
四、水质的控制
如何在育苗期间保持育苗池的水质良好,又是育苗工作的另一关键技术。影响水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投饵、换水,甚至过滤池的过滤效果,幼虫的密度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水质的因素。在确保有合理的幼虫密度和良好的过滤水的前提下,投饵和换水就成为影响水质的两大主要因素。一方面,投喂质量好、细胞浓度高的鲜活单胞藻,会大大减少水质的污染程度;另一方面,换水量的多少又直接影响育苗水质的好坏,但纯粹加大换水量,有时效果并不见得就好,而且还无谓增加生产成本。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除投饵适量、鲜活、换水适度外,还可以采取定期“吸底”或者“倒池”等措施,所谓“吸底”就是根据虹吸原理,用管子把育苗池底的污物吸出池外,以达到清洁池底、改善水质的目的。虹吸管吸水端可套接上一个适当大的吸盘以漏斗状为佳,以增加虹吸面积,缩短虹吸时间;吸底前必须让池水静止1--2小时,让水中悬浮污杂物沉降到池底,以增加吸底的清洁效果,“吸底”会造成一小部分幼虫随水流失,解决办法可用260目筛绢袋包住出水口,回收幼虫。所谓“倒池”,就是在幼虫发育到一定阶段如壳顶初期,把育苗池中的所有幼虫都通过筛绢布260目过滤而收集起来,重新放到另外一个育苗池培育,这种方法可以让幼虫得到一个完全清鲜的水环境,利于其生长发育,尤其是当幼虫出现问题如摄食不良、活动迟缓、下沉现象时,此法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倒池”要注意前后两个水环境的温差不宜超过2℃,收集幼虫所采用的筛绢袋不能破口,以免在收集过程中漏掉幼虫;每收集半个小时左右即更换一次筛绢袋,并尽快把收集的幼虫转移到新的育苗池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10-11-09/154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