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蟹类病害的诊断详细流程




  [诊断方法]从外观症状就可初诊。确诊需从溃疡处分离出细菌,在培养过程中能分解几丁质。

  (六)水肿病

  [病原]病原有两种:一种是细菌,未定种;一种是真菌,毛霉菌(Mucorsp.)。

  [症状]由细菌引起的水肿,病蟹的腹与胸甲下方交界处肿大,呈透明状、用子轻压其胸甲,有少量水外溢,病蟹厌食,活动迟钝或不动,呼吸困难,常在浅水处窒息死亡;由毛霉菌引起水肿,病蟹腹部不肿大,反而因消瘦而内陷,雄蟹尤为明显.胸甲下方与腹部交界处肿胀.但不呈透明状,病蟹白天上岸不下水,胸甲的鳃区为灰白色,行动缓慢,死于岸上。

  [流行情况]细菌引起的水肿,在夏初至中秋气温较高、河蟹生长旺盛的时期发病;毛霉菌引起的水肿,在秋后天气凉爽河蟹成熟时期发病。

  [诊断方法]从外观症状就可初诊。确诊需从病灶处分离出细菌或真菌。

  (七)链壶菌病

  [病原]青蟹链壶菌、蓝蟹链壶菌。

  [症状]链壶菌寄生在蟹类的卵和幼体中,受感染的卵初期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幼小的菌丝,到严重时卵内充满菌丝,变为不透明,菌丝甚至可伸出卵膜以外成为绒毛状。蟹腹部所抱的卵块,如果健康的卵为橘黄色时,受感染的卵呈褐色;如果健康的卵块为褐色或黑色时,受感染的卵则为浅灰色。受感染的卵块一般比正常卵块小。真菌一般仅侵害卵块表面的卵,

  不穿入内部的卵。

  受感染的幼体身体衰弱,活动能力减低,最后停止游泳,身体逐渐变白,不久死亡。死后的幼体体表也可生出绒毛状菌丝。

  [流行情况]青蟹链壶菌是卞伯仲等(1979)在菲律宾的锯缘青蟹的卵和幼体内发现。蓝蟹链壶菌是Armstrong(1988)在美国大西洋沿岸发现。我国锯缘青蟹在育苗期的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也常发生链壶菌病,病原的种名未进行鉴定。抱卵的蓝蟹感染率可高达90%,受感染的卵占卵块总数的25%。

  [诊断方法]从卵和幼体的症状或将卵和幼体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看到菌丝就可诊断。如果需鉴定病原种类,可将带有菌丝的卵和幼体放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后进行鉴定。

  (八)微孢子虫病

  [病原]寄生在海蟹中的微孢子虫主要有下列5种:

  (1)米卡微粒子虫,寄生在蓝蟹的肌肉中。新鲜孢子呈卵圆形,大小为1.9微米×1.5微米。

  (2)蓝蟹微粒子虫,寄生在蓝蟹肌肉中。新鲜孢子呈卵圆形,大小为3.6微米×2.1微米。

  (3)普尔微粒子虫,寄生在绿蟹的肌肉中。孢子呈卵圆形,大小为1.25微米×1微米。

  (4)微粒于虫—种,寄生在蓝蟹的肌肉中。新鲜孢子椭圆形,大小为1.7微米×1.2微米。

  (5)卡告匹里虫,寄生在蓝蟹的肌肉中。新鲜孢子椭圆形,大小为5.1微米×3.3微米。

  [症状]病蟹不能正常洄游,在环境不良时容易死亡。被感染处的肌肉变白色,混浊不透明。因蟹类的甲壳较厚,隔着甲壳不易看清内部肌肉的颜色,但在附肢关节处的肌肉变混浊,白色比较容易看到。感染严重的蓝蟹横纹肌纤维被溶解。

  [流行情况]此病的传播是由于健康的蟹子吞食了病蟹的肌肉或微孢子虫的孢子而感染。微孢子虫的营养体在宿主消化道结缔组织间血窦内的血细胞中进行发育和增殖,以后就扩展到全身的横纹肌中行孢子生殖。各种蟹子都可能被感染。

  [诊断方法]取变白不透明的肌肉,做水浸片或涂片后用吉姆萨染色,在显微镜下看到孢子,即可确诊。

  (九)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原]主要是固着类纤毛虫中的聚缩虫、钟虫、单缩虫等。

  [症状]虫体附着在蟹体表、附肢上,大量附生时如棉絮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幼蟹发育缓慢,不能蜕皮,严重者死亡。

  [流行情况]此病全国各地各种蟹的育苗期及养成期均可发生,尤其对幼体危害严重。固着类纤毛虫可附生在蟹卵、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上繁生,形成很大的群体,严重时可超过幼体自身大小的2—3倍,使幼体浮于水面,似白絮状。

  [诊断方法]一般肉服观察可初步诊断。确诊时需刮取绒毛状物在显微镜下检查。

  (十)拟阿脑虫病

  [病原]蟹栖拟阿脑虫。

  [症状]受感染的蟹嗜眠,活动能力差。严重感染者,心脏有白色坏死的组织区域。血淋巴中充满了拟阿脑虫,血细胞很少,血液凝固性差。拟阿脑虫可寄生于蟹的各组织中,特别是心脏和鳃组织,吞食血细胞和组织细胞,并造成组织严重的机械损伤,导致蟹贫血,窒息死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病原 细菌 斑点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