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及其防治


  6防治(1)由于该病具有发病突然,传染快,流行广,死亡率高,一旦发病后很难控制等特点,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根据发病特点及病原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体环境条件,科学饲喂,尤其是水质、气候突变的时候要注意防病,尽量减少低溶氧和恶劣的水环境等应激因子的刺激。由于本病在开春后,一般是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开始发病,发病水温多在16℃以上,因此要及早预防,在饲料中添加病原菌敏感的药物投喂,预防该病的发生。当发生该病时,应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2)免疫预防是本病最有效最关键的预防措施。因此研制出有效的免疫疫苗将对该病的预防控制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免疫预防的资料还很少,我们对斑点叉尾鲴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了初步的疫苗防制,以强毒株制成全菌体的灭活疫苗,采用腹腔注射、浸泡和口服法对健康斑点叉尾鲴进行免疫接种,其中浸泡和口服法分别进行了加强免疫,实验鱼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血清凝集抗体效价及其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抵抗力均显著提高,使用过本疫苗的鱼均获得了较高的保护率。

  (3)外用消毒药。主要采用一些消毒泼洒剂进行水体消毒,杀死水环境中的病原菌,但斑点叉尾鲴为无鳞鱼,应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如二氧化氯、二氯海因、溴氯海因等。

  (4)内服药物。本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小与药物使用的早迟有关,如果怀疑为本病发生时,应尽快做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因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对多数常用的抗菌药物都有抗性,且对一些开始敏感的药物也很快会产生耐药性,这给该菌感染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该菌感染的治疗中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是决定药物防治该病成败的关键。研究发现该菌对广谱青霉素和大部分头孢菌素耐药性高,对氨曲南耐药率97%,氨苄西林94%,对头孢唑林、头孢克洛、头孢呋肟、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90%;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率约64%,妥布霉素77%,且对其它氨基糖苷类耐药率也较高,甚至达100%。有研究表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与复方新诺明的联合用药具有良好的体外协同作用,用复方新诺明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联合应用来治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心内膜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根据我们的药敏实验结果,斑点叉尾鲴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噁唑、磺胺甲噁唑、阿齐霉素、洛美沙星、氯霉素、强力霉素类等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多粘菌素、诺氟沙星等中度敏感;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等低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麦迪霉素、新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克洛、头孢三嗪、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先锋霉素V等具有耐药性。我们通过临床使用效果证实,复方新诺明、洛美沙星、丁胺卡那、氧氟沙星和强力霉素等都是对病原菌很敏感的药物,若及时使用,一般在1—2个疗程即可控制该病。(四川农业大学鱼病研究中心 汪开毓,耿毅,黄小丽,陈德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麦芽 斑点叉尾鮰 坏死 变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