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及其防治


套肠症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型细菌性传染病,危害对象是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已经连续几年造成了斑点叉尾鮰大批发病死亡,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鮰养殖的健康发展。目前初步认为该病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量死亡,我们称此病为“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Infectiousintussusceptionofchannelcatfish,IICC)该病的致病病原和病理变化特征在水生动物疾病中是罕见的。

  1流行情况该病最早发现于2004年3月下旬,在四川省成都市郊的龙泉湖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发生了一种新型暴发性传染病,该病来势凶猛,具有发病突然,传染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在出现症状后的1—2d即发生大规模死亡,死亡率一般在90%以上,有的网箱几乎达100%死亡率。我们通过病理剖解和观察发现了一种在鱼类非常罕见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即“肠套叠”,而且这种肠套叠的出现率很高,可达60%~95%,病鱼一旦出现肠套叠后即不吃食,并很快死亡。相隔一周左右,四川的三台县鲁班湖、中江县继光水库、仁寿县黑龙滩水库和简阳县三岔湖以及大邑、崇州、新津、眉山等县市的网箱和池塘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相继发生该病。2005年至2006年,该病又连续发生并继续蔓延扩散,不但四川许多养殖斑点叉尾鮰的地区纷纷发生该病,重庆、贵州、云南和湖北等省市也出现该病流行,而且病情更加严重,发病范围进一步扩大,有些地区甚至整池、整箱死亡,以至斑点叉尾鮰养殖遭受毁灭性打击。估计这几年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在5000万元以上。

  该病在自然情况下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鱼苗、鱼种和成鱼均可感染,其他鲴科鱼类也可感染,但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的有鳞鱼未见感染(如鲤鱼、鲫、草鱼、鲢、鳙、鲈和武昌鱼等)。发病季节主要在春夏,3—9月是其发病的时期,但以3~5月高发,一般是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开始发病,发病水温多在16℃以上,并随水温的升高病程缩短。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一般发病率在90%以上,病程在2—5d,死亡率90%以上,首次发生的疫区往往为100%。人工感染试验的斑点叉尾纲在接种感染后8h即出现症状,12h后开始发生死亡,在接种后36h内死亡率达100%。

  2病原该病的病原初步认为是斑点叉尾鲴源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由Hugh等于1960年发现,该菌属于非发酵型、专性需氧不形成芽孢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源、土壤和植物根系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可使山羊和猪等陆生动物以及一些水生动物感染致病,Ben等(2002)报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欧洲和美国金枪鱼的一种严重的病原菌,可感染致病引起死亡;同时该菌还可感染鳄鱼、黄缘闭壳龟、卵型鲳和中华绒毛蟹等水产养殖动物而致病。我们于2004年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湖、三台县鲁班湖、仁寿县黑龙滩水库和简阳县三岔湖等地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病鱼的体内(肝、肾)分离到一株生理生化特性相同的G—短杆菌(CCFB0024),通过人工接种试验,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及病理变化,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菌株CCFB0024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多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鞭毛数≥2(图1,2)。在普通营养琼脂呈灰白色,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半透明菌落;在TSA平板上形成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直径0.8—1.2mm的透明的无色菌落;在兔血平板上出现明显的p溶血环。为非发酵型,严格需氧,生长温度范围为15—41℃,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T,在含盐量5%以下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生长的pH范围为5.0—9.0,最适pH为6.0—7.0,对除麦芽糖和甘露糖以外的多种糖类不利用产酸,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DNA酶、蛋白酶、脲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MR、VP阴性,H:S阴性,冻化牛奶,液化明胶。根据该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确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altophilia),再结合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准确的鉴定,该菌的16SrDNA序列与16SrDNA的同源性最高,且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其他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株聚在一簇,其同源性在99.4%—99.6%之间,从而在分子生物学水平确切鉴定该菌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该菌胞外产物具有溶血活性、Vero细胞毒性、肠毒性、蛋白酶活性、脂酶活性、DNA酶活性和动物致死性,其对小白鼠的LDs0为4.70mg/ks,对斑点叉尾鮰的LDso为3.21mg/kg。该菌胞外产物接种健康斑点叉尾鲴后,也出现体表的褪色斑、腹水、肠炎、肠套叠和肝、脾、肾肿大等病变,这与该活菌感染发病的病变相似,表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胞外产物在其致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该菌的外毒素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076D的多肽,该毒素对多种动物红细胞具有溶血活性,能使兔回肠结扎产生积液反应,致Vero细胞形态学改变,表明其具有溶血活性、肠毒性和细胞毒性,对Vero细胞的CDso为0.126ug。该外毒素对斑点叉尾鲴具有明显的致病性,LDso为1.85ms/kg,接种鱼出现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相似症状与病变,全身多种组织和器官都具有明显的损伤,病鱼RBC和Hb含量显著减少,WBC增加,红细胞脆性增加,血清AST、ALT、LDH、CPK活性显著升高,血清Cr、BUN含量明显升高,血糖浓度降低和IgM含量降低。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麦芽 斑点叉尾鮰 坏死 变性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