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对虾—青蟹池塘混养模式




  4.减少虾—蟹病毒交叉感染。青蟹会摄食病弱死对虾,生产上可观察到青蟹白斑表征(与褐斑病有明显不同,褐斑病褐斑溃烂穿甲。白斑病白斑与对虾白斑病一样灰白但不溃烂穿甲),但白斑青蟹一般不发病死亡。只有池中死虾数量大于青蟹总摄食量,腐臭的死虾被青蟹摄食才会引发青蟹发病。但因为采取对虾疏养轮放轮捕,所以大量死虾一般少见。生产上适时施用3~5ppm漂白粉或5~10ppm茶麸饼,除消毒外,还可刺激池中部份病虾提早死亡并被青蟹摄食,可减少集中死亡。这一点与其他对虾防病养殖措施有明显不同。

  另一方面,防止病蟹传染对虾,及时挑除病蟹是关键,每天可结合青蟹收获开展这一项工作。

  四、其他相应配套技术

  1.间隔浅露清塘技术由于实现全年养殖,轮放轮捕,故池塘没有干塘清整时期,为解决底质问题,人们采取间隔浅露技术措施,即在多池塘组合中,利用大流量轴流泵强制抽浅或抽干(塘底沟不干)池水曝池,抽出的水加进其他池塘中,重进水先回“老水”,再补“新水”,急排缓进在各池塘轮流施行,这一措施应严格根据池中虾、蟹状况和天气、季节多方面情况掌握干池时机和时间长短。一般夏季干池1~2天,冬季5~10天,一年5~10次,良好操作并不损伤虾、蟹,改善底质效果明显。

  冬季干池还可促进青蟹洞伏。干池时应及时配合池塘清整。

  2.中间除害技术必须在养殖过程中清除脊尾白虾及多代自繁低值杂鱼(如福寿鱼、鲤鱼等)。除害必须避免损伤存塘虾、蟹。

  清除脊尾白虾可采用溴氰菊脂(农药商品名“敌杀死”水剂)。施药时池中生物敏感顺序是:脊尾白虾>长臂虾类、沼虾类>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青蟹>鱼类。施药后脊尾白虾沿池边快速巡游,用密网目定置网诱收。应注意掌握用药浓度,一般每10亩池用5毫升,以少刺激其他虾、蟹为限度。

  虾—蟹混养并不是无病害健康养殖。然而,对于大面积的河口低盐池塘,各方面条件均较差,当前要实施高密度健康养殖仍不现实,采取本模式生产,管理经营好的话,亩年产值可达5000元,毛利润(未含塘租,300~800元/亩各地不等)可达1500~2000元。和其他虾—贝、虾—藻、虾—鱼混养模式一样,虾—蟹混养仍有其现实意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鱼类 虾类 病毒 经济效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