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对虾—青蟹池塘混养模式



  对虾、青蟹同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分类学上近缘,生态位接近。

  虾塘混养青蟹无疑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生产上如何趋利避害才是关键。当前,河口地区池塘由于综合条件差,单养对虾病害严重,防治尚无万全之策,从经济效益角度上看,混养优于单养对虾;从生产风险角度看,混养比单养对虾稳妥。经过探索及实践,对虾—青蟹混养模式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相应措施。

  一、适宜实施对虾—青蟹混养的池塘条件特点

  大部分河口低盐池塘或其他有淡水源的泥沙底质池塘较适宜。

  1.水质特点低盐度:在半封闭水质管理下,夏季池水盐度不低于1‰,冬季不高于20‰。低盐度除适合青蟹习性外,实践观察表明对虾病毒病也明显较少,其原因机理,有专家认为对虾白斑病毒原发环境为偏高盐度,在低盐度下病毒毒力降低。

  浑浊度高,色度低,酸碱度稳定:此三项水质特点是由于混养的青蟹(还有鱼类)搅起底质粉泥所引起,这种水环境较稳定,浑浊微粒吸附作用在达成池塘营养物质吸收与释放的平衡,维持适度光合作用,稳定池水pH值,改善底质沉积污染有明显作用,浑浊还能减少虾—蟹、蟹—蟹间对峙及互相残害。生产上能否同时控制达到这三项指标为水质管理成功与否关键,施加建筑用干磨大理石粉(325目~600目)有一定效果。

  2.底质特点泥沙质或粉粘土底质较适宜,纯沙质或沙砾底质不适宜,严重酸性红泥底质也不适宜。

  3.池塘结构一般虾池结构均可以,每池10~40亩,水深1米左右,塘底最好挖环沟或“L”形沟。

  二、混养模式特点

  1.多造次轮放轮捕,捕大留小草虾苗于4月初放养,密度为0.3万~0.5万尾/亩,以后根据实际情况“挤”放2~3批次,每次0.2万~0.3万尾/亩黑壳苗,亩年投放虾苗量约1万尾。秋季一般放养刀额新对虾0.3万尾/亩。

  青蟹以秋苗(8~10月)为主季放养,经越冬养殖,翌年春、夏季捕大留小,再适当“挤”放,根据苗种供应情况,分2~3批次补放,也可每天均少量投放。亩年投放蟹苗量1000~2000个,具体数量决定于苗种规格及质量。

  草虾用经改进的定置网可实现捕大留小,依据网目不同,收获规格可人为控制。

  2.全段养殖、全年养殖全段养殖指青蟹养殖不再是传统的育膏育肥暂养,而是直接放养幼蟹养殖成商品蟹。

  全年养殖指除青蟹越冬养殖外,虾类早春还可放养中国对虾(低密度,0.1万~0.2万尾/亩),秋季放养新对虾、日本对虾越冬养殖。近年新引进的南美白对虾也可全年养殖。

  3.配套中间培养,多级养殖配套虾、蟹苗种中间培养是为了适应轮放及低盐度养殖要求,除早春和晚秋(这时盐度在12‰以上)可放养幼苗外,“挤”放苗种均需经“标粗”,“标粗”已发展由专职专业户集约化精养。多级养殖一般采取大池配套小池,苗种在小池集约养殖后再分放。

  4.“人工生态系”养殖这是较成熟的模式,除混养青蟹外,还混养组合鱼类,主要有鲻鱼、蓝子鱼、鲷科鱼类等,形成池塘“人工生态系”养殖,利用组合鱼类控制池塘由于封闭式养殖出现的富营养化,平衡生态环境,减少病害。

  三、病害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点

  1.多造次轮放使虾类长年处于低密度状态,虾—蟹、虾—虾间交叉感染机率较低,已感染虾类在良好条件下,也大部份可养殖至收获规格。生产上若某批次虾发生病害死亡,一般尚有部分能成活,也较少引起轮放小苗死亡,在1~2个潮水期(15~30天)能很快恢复生产收获对虾。

  2.利用草虾在疏养、低盐环境下,生长大小分化明显现象,实施轮捕,捕大留小。这样可减少任一时刻池塘虾容量及密度“压迫”,一般第一批草虾经50~60天养殖,即可开始收获规格在15克/尾以上的商品虾,开始收获后,每天均收虾,根据虾生长及病害状况,灵活改变网具网目是一项重要防病措施,病虾感染一般经“躁动期”、“滞纳期”、直至死亡,在“躁动期”收虾可减少损失及进一步的传染。

  3.虾病易发高峰期,控制青蟹投饵量,利用青蟹摄食病弱对虾而控制虾病进一步传播。通过观察定置网每天收获的对虾,池中虾病状况大致上可了解到,如出现病症,应马上减少青蟹的投饵量,甚至停止投喂。大量生产实例及对照试验表明:每年5月虾病高峰期,虾病发生率与池中青蟹混养量成反比。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鱼类 虾类 病毒 经济效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