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预防控制技术应用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症状发生在仔虾,期,一股从蚤状幼体变态成仔虾三天后开始出现症状,仔虾身体呈现白点、白斑,严重时全身肌肉发白而混浊,最后发生死亡。在密度很高的培育池,病虾被残食或紧密接触而相互感染,培育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出现症状率从最初的万分之几到培育十天后的40%以上,导致很高的死亡率。发生白浊病的虾苗被放入池塘后,由于密度大幅降低和环境条件改善,一般认为不引起严重的相互传染,已严重发病的虾苗会死亡,而症状较轻的虾苗会逐渐恢复,规格达到5厘米以上的虾一般无症状出现。到目前为止,罗氏沼虾成虾和蚤状幼体还未发现有明显的肌肉白浊病症状。
至今的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是由诺达病毒(Noda virus RNA)引起的,从生产实践看,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来预防或治疗该病。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发生给育苗场带来巨大损失,在4月底前发病的育苗场损失最严重,因此时处于育苗量的高峰期。而在5月后发病则损失相对较轻。湖州市的育苗场每年因该病造成了很大损失,每年减少育苗量10亿尾以上,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育苗场在发现仔虾病症时,全部销毁所生产的虾苗,有时达几千万尾,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也给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由于带毒仔虾在淡化3天后病症出现,养殖户购买时不能判别,而在以后的中间培育中陆续发病。特别在3~4月份购买虾苗,加温中间培养的密度高、时间长,一旦发病,感染率及死亡率很高,有时全军覆没,不但损失资金,而且错过了养殖季节,间接损失无法估算。养殖户在5月后购苗,中间暂养时间短或直接下塘养殖,感染率低,损失相对轻微。
一、传染途径分析
从各单位研究及历年生产实际分析,传染途径如下:
带病毒种虾→仔虾(淡化后3天出现症状)→仔虾相互残食感染,发病数急剧增加,大量死亡→成活仔虾体长5厘米后,带病毒,无症状→养殖成虾后,部分带病毒虾被挑作种虾。
二、肌肉白浊病检测技术的应用
1.检测方法
2002年以前,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肉眼直接观察判断,有时把不是由病毒因素引起的肌肉白浊症状误诊为病毒性白浊病。2003年开始,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鱼病室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已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该方法的检测上限为10纳克(ng)的病毒量,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检测花时4~5小时,肉眼可判断结果。通过外观症状直接观测与病毒检测方法的结合使用,极大提高了肌肉白浊病诊断的正确性,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创造了基础条件。
2.检测结果
2003~2005年,我们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鱼病室的支持下,在湖州市各个育苗场广泛应用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从3月下旬到5月下旬,每隔15~20天,分四次抽检各育苗场淡化仔虾。2003年抽检场数16个,占总场数的73%,总抽取样本数43个,检测呈阳性率样本11个,占总样本数的25.6%,2004年抽检场数24今,占总场数的100%,总抽取样本数81个,检测呈阳性率样本5个,占总样本数的6.2%,2005年抽检场数28个,占总场数的 93.3%,总抽取样本数81个,检测呈阳性率样本0个,占总样本数的0%。
在检测中发现,具有明显肌肉白浊病症状的仔虾经检测,基本呈阳性。在发病苗池中无明显症状但已带病毒未发病的仔虾,也可检测呈阳性。病毒的检测情况基:本与实际的发病情况相吻合,4月中旬前阳性检测率较-低,5月后阳性检测率较高,即在4月中旬到5月初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期。
三、预防和控制技术应用
1.采用合理的育苗方式,实行科学的管理
在亲虾的越冬培养和蚤状幼体培育阶段,严格按技术操作规范进行生产,育苗场按照生产能力确定生产量,切忌为增加产量而盲目提高亲虾的越冬密度和蚤状幼体的放养密度,育苗期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育苗前、中期控制抗菌素及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大量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量,做好育苗池的水质及投饵管理工作。
2.加强病毒检测,精心培育种虾
由于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症状只在仔虾期出现,在成虾阶段,即使携带病毒也无症状,因此在成虾阶段挑选亲虾并不可靠,必须在虾苗阶段就进行检测和观测。
2003年,我们在育苗期间的定期检测基础上,把育苗场将要作培育亲虾的虾苗先放养在室内池中暂养,暂养时间10~20天以上,暂养期间仔细观测是否出现肌肉白浊病症状,并抽样进行了病毒检测,如没有出现症状和检测为阴性,则可放入池塘以培养亲虾。如检测呈阳性或出现典型症状这二者之一的,则弃用销毁,并对培育池和进排水管道严格消毒,病虾严禁混入亲虾培育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育苗 检测 病毒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