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预防控制技术应用

零零社区网友  2006-10-30  互联网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症状发生在仔虾,期,一股从蚤状幼体变态成仔虾三天后开始出现症状,仔虾身体呈现白点、白斑,严重时全身肌肉发白而混浊,最后发生死亡。在密度很高的培育池,病虾被残食或紧密接触而相互感染,培育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出现症状率从最初的万分之几到培育十天后的40%以上,导致很高的死亡率。发生白浊病的虾苗被放入池塘后,由于密度大幅降低和环境条件改善,一般认为不引起严重的相互传染,已严重发病的虾苗会死亡,而症状较轻的虾苗会逐渐恢复,规格达到5厘米以上的虾一般无症状出现。到目前为止,罗氏沼虾成虾和蚤状幼体还未发现有明显的肌肉白浊病症状。
至今的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是由诺达病毒(Noda virus RNA)引起的,从生产实践看,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来预防或治疗该病。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发生给育苗场带来巨大损失,在4月底前发病的育苗场损失最严重,因此时处于育苗量的高峰期。而在5月后发病则损失相对较轻。湖州市的育苗场每年因该病造成了很大损失,每年减少育苗量10亿尾以上,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育苗场在发现仔虾病症时,全部销毁所生产的虾苗,有时达几千万尾,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也给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由于带毒仔虾在淡化3天后病症出现,养殖户购买时不能判别,而在以后的中间培育中陆续发病。特别在3~4月份购买虾苗,加温中间培养的密度高、时间长,一旦发病,感染率及死亡率很高,有时全军覆没,不但损失资金,而且错过了养殖季节,间接损失无法估算。养殖户在5月后购苗,中间暂养时间短或直接下塘养殖,感染率低,损失相对轻微。
一、传染途径分析
从各单位研究及历年生产实际分析,传染途径如下:
带病毒种虾→仔虾(淡化后3天出现症状)→仔虾相互残食感染,发病数急剧增加,大量死亡→成活仔虾体长5厘米后,带病毒,无症状→养殖成虾后,部分带病毒虾被挑作种虾。
二、肌肉白浊病检测技术的应用
1.检测方法
2002年以前,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肉眼直接观察判断,有时把不是由病毒因素引起的肌肉白浊症状误诊为病毒性白浊病。2003年开始,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鱼病室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已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该方法的检测上限为10纳克(ng)的病毒量,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检测花时4~5小时,肉眼可判断结果。通过外观症状直接观测与病毒检测方法的结合使用,极大提高了肌肉白浊病诊断的正确性,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创造了基础条件。
2.检测结果
2003~2005年,我们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鱼病室的支持下,在湖州市各个育苗场广泛应用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从3月下旬到5月下旬,每隔15~20天,分四次抽检各育苗场淡化仔虾。2003年抽检场数16个,占总场数的73%,总抽取样本数43个,检测呈阳性率样本11个,占总样本数的25.6%,2004年抽检场数24今,占总场数的100%,总抽取样本数81个,检测呈阳性率样本5个,占总样本数的6.2%,2005年抽检场数28个,占总场数的 93.3%,总抽取样本数81个,检测呈阳性率样本0个,占总样本数的0%。
在检测中发现,具有明显肌肉白浊病症状的仔虾经检测,基本呈阳性。在发病苗池中无明显症状但已带病毒未发病的仔虾,也可检测呈阳性。病毒的检测情况基:本与实际的发病情况相吻合,4月中旬前阳性检测率较-低,5月后阳性检测率较高,即在4月中旬到5月初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期。
三、预防和控制技术应用
1.采用合理的育苗方式,实行科学的管理
在亲虾的越冬培养和蚤状幼体培育阶段,严格按技术操作规范进行生产,育苗场按照生产能力确定生产量,切忌为增加产量而盲目提高亲虾的越冬密度和蚤状幼体的放养密度,育苗期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育苗前、中期控制抗菌素及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大量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量,做好育苗池的水质及投饵管理工作。
2.加强病毒检测,精心培育种虾
由于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症状只在仔虾期出现,在成虾阶段,即使携带病毒也无症状,因此在成虾阶段挑选亲虾并不可靠,必须在虾苗阶段就进行检测和观测。
2003年,我们在育苗期间的定期检测基础上,把育苗场将要作培育亲虾的虾苗先放养在室内池中暂养,暂养时间10~20天以上,暂养期间仔细观测是否出现肌肉白浊病症状,并抽样进行了病毒检测,如没有出现症状和检测为阴性,则可放入池塘以培养亲虾。如检测呈阳性或出现典型症状这二者之一的,则弃用销毁,并对培育池和进排水管道严格消毒,病虾严禁混入亲虾培育池。
3.及时淘汰劣质种苗,场址严格消毒
在育苗阶段,定期抽样检测,出现症状加测,全面掌握虾苗质量及发病情况,一旦出现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马上消毒销毁,不留下亲虾与苗,杜绝采用已发病场虾苗作亲虾培养。严格消毒整个场地,并严防病虾通过人员、运输工具及水体进入无白浊病发生的育苗场。
4.引进无病原的原种虾,选育良种,更新现有品种
引进非疫区国家的罗氏沼虾原种是改良种质、杜绝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也可克服目前我国罗氏沼虾养殖性成熟早、个体偏小、生长偏慢的弊病。2002年始,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缅甸引进罗氏沼虾原种,2003年成功培育出子一代虾苗,湖州市有四家育苗场引进35万仔虾以培养亲本,2004年生产子代虾苗1.6亿尾,已有60%的育苗场引进作亲虾培育。通过引进原种子一代虾,选育出优质良种亲虾,经养殖实践初步证明生产性能优于现有虾种,无发生病害,育苗也没特殊困难,在2~3年后,逐步淘汰现有罗氏沼虾种,全部采用新良种,从根本上消除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危害。
四、结果
由于在2003~2005年中采用-卜述该预防和控制技术,使发病率从2003年的54.5%下降到2004年的16.7%, 2005年发病率为0,总增加生产量24.4亿尾,效果显著。
五、与肌肉白浊病发生有关因素的讨论
1.与种虾的关系
从湖州市近几年发生仔虾肌肉白浊病的规律及外地经验来分析,一般认为该病是由罗氏沼虾亲虾携带病毒引起的垂直传染,肌肉白浊病的症状只在仔虾期出现,成虾无明显症状,因此难于辨别成虾是否带病毒。1998年最早发病的育苗场及2001年后开始较大范围发生的单位,均是由于购进外地养殖虾作为种亲虾而导致发病的,发生过该病的一些育苗场,在更换成无病毒亲虾及全场严格消毒后,未发生白浊病。由水生生物携带病毒及人员来往而引起该病传染的可能性不大。目前在检测中还未在亲虾中检测出病毒,这可能是由于取样量少或带病毒虾比例太低原因造成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2.与育苗方式的关系
湖州与其它地方的育苗方式有所不同,湖州方式要求育苗场配备相应的亲虾培养池塘和水质处理设施,所以湖州的育苗方法在预防肌肉白浊病的发生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三年生产实践中,凡无自己亲虾培养基地,从养殖户购买种虾的育苗场,发生肌肉白浊病的比例极高,且每年递增,发病时间早,损失极大。而配备亲虾培养池塘和水质处理设施的育苗场发病比例低,发病时间迟。外河水经石灰或消毒剂处理与不经处理的水质比较,水中的细菌数明显减少,泥沙含量大幅降低,也相应降低水中氨氮含量,为培育高质量的虾苗创造了条件。
3.与管理措施的关系
在亲虾携带病毒的情况下,仔虾肌肉白浊病的发生与否、发病早迟或发生的严重程度,也和亲虾的越冬管理、育苗技术水平高低有关。亲虾越冬期适当的培养密度,良好的水质管理,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定期的消毒等措施,可推迟该病的发生。在育苗期,如使用处理过的质量良好的育苗用水,育苗池适当的幼体密度,合理使用消毒剂泼洒,控制育苗水温过高等,仔虾肌肉白浊病病情可减轻或推迟发生,甚至不发生。
4.与使用药物的关系
目前的实验室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还没有药物可有效预防或治疗肌肉白浊病。抗菌素及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在亲虾、幼体及仔虾使用中,对该病无预防和治疗作用,这些药物的过度使用,有时反而加重病情。
据一些育苗场反映,在亲虾培养及育苗过程中,定期和适量使用碘制剂、氯制剂等消毒药物,对推迟该病发生和减轻病情程度有一定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白浊病的危害。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06-10-30/151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