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牡蛎病害的诊断


(一) 牡蛎幼虫面盘病毒病
[病原] 牡蛎幼虫面盘病毒(oyster velar virus,OVV)。
[症状] 患病幼虫活力减退,内脏团缩人壳内,面盘活动不正常,面盘上皮组织细胞失掉鞭毛,并且有些细胞分离脱落,幼虫沉于养殖容器的底部,不活动。
[流行情况] 此病的传播可能是纵向感染,即来自潜伏感染的亲牡蛎。在育苗场发生此病为3~8月份,受害幼体的壳高为150毫米以上。
此病发生在美国华盛顿的太平洋巨砺。E1ston等(1985)报道,牡蛎育苗场因OVV,产量损失达50%。
[诊断方法] 在面盘、口部和食道的上皮细胞中有浓密的球形细胞质包涵体。受感染的细胞肥大,分离脱落的细胞中含有完整的病毒颗粒。
  (二)牡蛎幼体细菌性溃疡病
  [病原] 鳗弧菌和溶藻酸弧菌,可能还有气单胞菌属和假单脑菌属的种类。
[症状] 浮游的幼虫被感染后即下沉固着,或活动能力降低,突然大批死亡。镜检时发现幼虫体内有大量细菌,面盘不正常、组织发生溃疡,甚至崩解。
[流行情况] 弧菌在海水中、底泥内和健康牡蛎的体表都可能存在,是机会致病菌。所以,各地育苗场在培育各种牡蛎苗时.都可能发生此病。 
[诊断方法] E1ston等198I年提出染色排除法,即在1毫升生活的牡蛎幼虫的悬浮液中,加几滴0.5%的台盼蓝 (Trypan blue)溶液,然后镜检。台盼盐仅能染已死的细胞,活细胞不着色,这样就很容易将溃疡处的坏死组织和正常的健康幼虫区别开。此法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生活的幼体在感染弧茵病初期,两壳间就有死细胞从外套膜上脱落下来。这些细胞呈蓝色球形,容易辨认。此法诊断迅速,价廉,简单易行,能及早发现细菌病的初期病理变化,及时进行治疗。
  (三)牡蛎幼体离壶菌病
  [病原] 动腐离壶菌。
[症状] 菌丝在牡蛎幼虫内弯曲生长,有少数分支。被感染的牡蛎幼虫,不久就停止生长和活动,很快死亡,少数幸存者可获得免疫力。
  [流行情况] 根据报道,离壶菌可使美洲巨砺的各期幼虫和硬壳蛤的幼虫引起大批死亡。
[诊断方法] 诊断时可将牡蛎幼虫做水浸片镜检,发现组织内有菌丝存在,也可将患病的幼虫放人溶有中性红的海水中,则真菌菌丝着色比幼虫组织深,更容易鉴别。
  (四)牡蛎壳病
  [病原] 绞纽伤壳菌,属于藻菌纲的一种真菌。
  [症状] 初期症状是由于真菌苗丝在壳上穿孔,特别是在闭壳肌处最为严重,使壳的内壁表面有云雾状白色区域。以后白色区域形成1个或几个疣状突起,高出壳面2~4毫米,变为黑色、微棕色或淡绿色,严重者该区域有大片的壳基质沉淀。
  [流行情况] 壳病发生的地区很广泛,已报道的有荷兰、法国、英国、加拿大和印度等。主要侵害欧洲牡蛎,也侵害欧洲巨砺和另外一种巨砺。以秋季水温22℃以上时发病率最高。
  [诊断方法] 根据壳的病理变化可以初诊。确诊时应取病灶处的碎片,放入消毒海水中,在温度15℃以下时培养3~4周后长出菌丝。 
  (五)牡蛎派金虫病
  [病原] 海水派金虫。其生活史中最容易看到的是孢子。孢子近于球形,直径3~10微米,多数孢子为5~7微米。细胞质内有1个大液泡,偏位于孢子的一边。液泡内有较大的、形状不规则的折光性内含体,叫做液泡体(vacuoplast)。液泡体周围有1层泡沫状的细胞质。胞核位于细胞质较厚的部分,即偏于孢子的一边,呈卵圆形,核膜不清楚,周围有1圈无染色带。液泡体充分形成以后,有的近于球形,有的呈叶状或分叉,有的分成几个,有的伸到细胞质中。 
  [症状] 病牡蛎全身所有软体部的组织都可被寄生并受到破坏,但主要伤害结缔组织、闭壳肌、消化系统上皮组织和血管。在感染早期,虫体寄生处的组织发生炎症,随之纤维变性,最后发生广泛的组织溶解,形成组织脓肿或水肿。慢性感染的牡砺,身体逐渐消瘦,生长停止,生殖腺的发育也受到阻碍。感染严重的牡蛎壳口张开而死,特别是在环境条件不利时死亡更快。
  [流行情况] 派金虫病是牡蛎最严重的疾病之一,1950年发现于美国的美洲巨砺、叶牡蛎和等纹牡蛎,以后又发现于古巴、委内瑞拉、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和我国台湾省。
  第一年的牡蛎一般不患此病,主要受侵害的是较大的牡砺。死亡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在各地区又有差别,感染率最高可达种群的90%一99%。牡蛎的死亡发生在夏季和初秋(8~9月份),以后随着天气变冷、水温下降,死亡也减少,但冬季一般不会发生死亡。发生流行病前的环境条件是较高的水温(30℃)和较高的盐度(30‰)。盐度在15‰以下,或水温低于20℃或高于33℃时,即使有派金虫寄生,牡蛎也不会死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牡蛎 病原 传播 坏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