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湖泊、水库银鱼移植增殖技术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凡是底质好的水域,移植的效果就好。“潜伏期”短,很快形成种群效应。因此,有的水域在投放之前,先选好投放点,并对底质进行清理、改造;有的还在一定的范围内铺上一层沙子;有的还铺上一层草席;有的修成投卵台,将卵投放在用水泥砌成的方形或长方形的台面上。
(2)把卵投放在吊挂在水中的网箱中孵化成仔鱼后自由地游入水域中
网箱的形状可以是方形、长方形,但最好为圆形。网箱大小,视移植水域的大小及移植银鱼卵的数量多少而定。大型湖泊、水库的水面大,可移植几千万粒卵。最好制成直径为1米的大网箱,并可制成2~3层。底层网目为40~60目,以防漏卵。四周围为20~40目网衣,使仔鱼孵出后可自由地游出。顶层用8~10目的网衣制成,可将卵直接倒入。层与层之间有拉链,主要用于放卵。层与层之间的间距为15~20厘米,其用钢筋支起。网箱圆的支架,用6号钢筋。这样多层的网箱,1个可以放卵30万~50万粒。下网时,在下层设3个点挂网坠子,使网下沉。在网顶上设3个点,系尼龙绳,上面捆上聚乙烯塑料块作浮子,或用竹竿架在水面上。网箱吊在水面下1.5~2米的水中孵化。受精卵放入网箱后,如有条件则过7~10天,可将上层提起与水面平行,搅动几次使重叠的卵有所移动,更有利于孵化。如果是在小型水域,或平原型水库,水域淤泥多时,则可洗刷网箱,有利于水的流通,并可随时取出几十粒卵,观察胚胎发育的进展情况。
(五)银鱼移植增殖潜伏期及种群的形成
从理论上讲,移植的数量越多,密度越大,见效越快。一般银鱼移植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大,效果好。但如一次性移植数量过大,费用太高,移植单位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批、分次进行投放。所以移植密度大小,要根据移植水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一般移植成体,每公顷水面不少于2~3尾,雌雄比例为1∶2~3;移植受精卵,按孵化率为70%~80%计算,每公顷为500~1500粒左右。
银鱼移入水域之后,要进行跟踪调查,要定期不定期地用小型拖网进行多点试捕,尤其在繁殖季节捕捞亲鱼,检查银鱼的生长及性腺发育情况。如发现性腺成熟,并能正常产卵、受精、孵化出仔鱼时,则说明银鱼移入水域中可正常发育、繁衍后代,已形成了生物学效应。一般在生物学效应出现后的第二年,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月龄跟踪试捕,根据试捕的相对关系,估算其资源蕴藏量,决定是否进行生产性捕捞。所谓“潜伏期”,是指移植对象在新移入水域中个体成活已开始繁殖,形成种群的阶段。根据各地移植银鱼的实践经验证明,太湖新银鱼的种群效应(即潜伏期),一般为3~4年,个别为2年;大银鱼的种群效应期,一般为2年,个别为1年,但也有3年才能形成种群。
(六)银鱼移植增殖效果评估
银鱼移植之后,无论是投放受精卵、仔幼鱼,还是亲鱼,都要逐月、定点进行监测是否有银鱼的仔、幼鱼出现,特别是春季或繁殖季节,进行多点试捕、检查。如发现有银鱼,无论多少,都要进行生物学测定,同时检查性腺发育的情况。如果性腺成熟,那就说明在移入水域中能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了生物学效应,可按计划继续进行。如果连续两年捕不到银鱼,就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移植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看看哪一环节出了问题,也可能是移入水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等方面的某一个因子限制了银鱼的正常生长发育,总结未获得成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潜伏期的长短,与投放数量、投放次数和投放水域生态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在一般的情况下,潜伏期为1~3年,形成渔业种群时间,一般为3年,个别的为1年或4年。
银鱼移入后在水域中发现有了银鱼,但不等于移植已经成功了,必须经过几个阶段,最后产生稳定的渔业种群效应,才能说明移植增殖获得真正成功。
主要评估方法有以下五点:
1.形成生物学效应:移植的受精卵,在移入水体内能孵出仔鱼,并能生长、发育、繁殖,成体当年可发育成亲鱼,且性腺发育良好,并能产卵,这样移植就产生了生物学效应。
2.形成种群:生物效应的产生,标志着移植银鱼受精卵或成鱼,可在移入水域中繁衍后代,形成种群并加入了补充群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银鱼 鱼类 群体 大银鱼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