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湖泊、水库银鱼移植增殖技术


一、湖泊、水库鱼类定向移植增殖的意义
我国淡水养殖,主要包括小水面池塘养殖和大水面湖泊、水库养殖等。
池塘养殖,近30年来,特别是1978以来,经过体制改革,通过改造老鱼塘,开发沼泽、低洼荒滩、盐碱地,发展城郊养鱼,建设商品鱼基地,进行养鱼池塘的标准化配套建设,提高养鱼技术水平,应用增氧机,配合饲料,推广优良品种等有效措施,所以无论在扩大养殖面积,提高养殖单产,增加养殖总产,提高优质鱼的比重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为1082.73万亩,养殖产量为49.7万吨,平均亩产48千克,高者达300~500千克。2000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扩大到3330万亩,产量达到1087.6万吨,平均亩产达326.6千克,高者达1000千克以上。2000年比1978年,池塘养殖面积扩大了2.1倍,养殖产量增加了20.8倍,平均亩产提高了5.8倍,养殖产量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65.2%提高到2000年的71.7%,增长了6.5个百分点,养殖品种从10多种增加到几十种。
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近30年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过体制改革,引进小水面池塘养殖技术,发展湖泊、水库的库湾、湖汊养殖、“三网”养殖、加强了大规格鱼种、拦鱼设施的配套建设,因地制宜鱼发展了鱼、蟹等优良品种的定向移植增殖,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78年我国湖泊、水库的养殖面积为2609.3万亩,产量18.4万吨,平均亩产为7千克;2000年养殖面积扩大到3773.8万亩,养殖产量达24.3万吨,平均亩产达64.3千克。2000年比1978年,养殖面积扩大了44.6%,养殖产量增加了12.1倍,平均亩产量提高了8.2倍。但由于池塘养殖发展迅猛,产量增加极快,因此湖泊、水库养殖产量占同期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比重反而从1978年的24.2%下降到16%,下降了8.2个百分点。
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与池塘小水面养殖比较,发展还是低水平的,发展的速度还是很缓慢的,还有52.3%的大水面可开发而尚未开发利用,已开发养殖的水面,平均单产还很低,目前平均亩产仅为池塘亩产的1/5。池塘养殖面积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2%,而养殖产量却占78%,而湖泊、水库养鱼面积占全国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8%,而养殖产量仅占16%。
从上述可见,池塘养殖好比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湖泊、水库养殖好比西部开发地区。
要发展淡水养殖,也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抓好池塘养殖的同时,更要抓紧对湖泊、水库大水面的开发利用。因为开发利用湖泊、水库增养殖有许多优势,一是资源丰富,目前还有3556万亩水面可开发而尚未开发利用,即使已养殖的水面,平均单产很低。因此,开发的潜力很大;二是开发大水面,与农业不争耕地,可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率;三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特别是因地制宜,通过定向移植适宜的优良鱼类品种,如移植银鱼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产品集中,多为出口创汇的产品。所以发展大水面湖泊、水库养殖,尤其是开展湖泊、水库大水面鱼类定向移植增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展前景广阔,是今后我国发展淡水养殖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二、湖泊、水库鱼类定向移植增殖的主要品种
我国幅员辽阔,湖泊、水库分布在全国南北各地。因此,要根据湖泊、水库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水质、饵料生物、鱼类品种结构组成等环境生态条件,移植增殖技术要求、移植的苗种来源、经济实力、经济效益,搞好调查研究,通过充分地论证,因地制宜地选择移植品种。目前从全国来看,移植增殖的主要品种有银鱼、池沼公鱼、高白鲑、鲴鱼,以及河蟹等。
三、湖泊、水库鱼类定向移植增殖的主要技术要点
1.对拟移植增殖的湖泊、水库进行本底调查,摸清水域的气候、水文、水质、水域中的生物种群组成结构及变动、生物量及生物饵料状况,以及人为对该水域的影响状况。
2.经过对拟移植水域的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确定选择移植增殖的适宜品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银鱼 鱼类 群体 大银鱼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