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虾池废水对近岸的影响与防治对策


一、虾池养殖废水对近岸水域养殖的污染与影响
  1.虾池养殖废水对近岸水域的营养化影响
  一般养殖虾池通常需要施肥“养水”,即培育基础饵料和保持良好的水色。在养殖过程中,饵料的投放、残饵的分解、对虾排泄物的产生和分解等,都会使养殖水富含各种营养物质以及有机与无机碎屑。当虾池排放的污水物质总量超出该区域环境容量的时候,也就会造成该区域的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近几年,我国部分近岸海域赤潮频频发生,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2.虾池消毒剂和抗菌素对微生物生态环境影响
  虾池消毒和病害防治,是对虾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虾病害防治药物通常以抗菌素为主,富含消毒剂和抗菌素的虾池水大量排放后,对近岸水域微生物生态系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各类污染物质进入近岸水域生态环境后,其最终的降解和净化都与微生物的活动有关。当正常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或破坏之后,污染物质的分解速率易受到影响,自净能力明显降低,这样将会导致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3.虾池养殖废水排放造成的自身污染
  虾池养殖水大量排放污染到近岸水域的同时,也造成了自身污染,危及对虾养殖业的本身。虾池排放水造成近岸水域污染后,海水中的氨氮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含量升高。当这种受污染的海水再抽(放)进虾池后,轻者影响对虾生长,重则很可能发生病害。特别是污染导致赤潮发生时,易造成生物大量死亡,其尸体在分解过程中导致水质严重恶化,会使赤潮发生区域的养殖对象造成大量死亡。其自身污染不仅影响近岸生态环境,而且危害到对虾养殖业的本身。
  二、防治与对策
  1.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克服重陆轻海造成海域污染的思想,是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关键所在;控制陆源污染是治理海洋污染的重要环节。认识不到位、陆污不根治,海洋环境污染就不可避免。在不少渔农的心目中,大海仍然是一个天然的大垃圾场,工业、生活及池塘养殖废水可以任意排放。应当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更加深入人心,使广大渔农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近海海域环境与他们的生存、事业和发展密切相关。保护海洋环境,就是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使他们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者。
  2.加强管理,科学用药
  随着对虾种苗培育和养殖生产趋向工厂化、集约化,苗种生产和养殖生产单位对各种药品的依赖性日益提高。在药品生产、使用过程中,药品生产商为扩大销售,频频更换产品名称。育苗、养殖生产单位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用药量。在水质改良剂、生物制剂生产中,缺乏严格的产品检测标准,产品无保质期、无主要成分证明等现象屡屡可见。因此,必须加强管理,科学用药,严格控制用药水的排放。如少数发生病害的虾池,在积极治疗期间,应当封闭池水,禁止排放水。对于病害暴发,造成对虾倾池死亡的,虾池水需经严格消毒、杀菌,并待消毒剂、杀菌剂充分氧化、失效后才能排水。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毒剂、治病剂等药物对近岸水域生态的影响,科研、卫生防疫或环保部门应积极开发或推荐若干针对性强、存留期短的安全药物供选择使用。
  3.全面规范,合理布局
  当前海水养殖业中污染养殖水域的主要是对虾养殖业、港湾地区的鱼类养殖业和局部地区的贝类筏式养殖。为了降低养殖废水产生的污染,全面规范、合理布局是一个首要问题。如养殖虾池的数量要根据当地近岸海域的环境容量、滩涂与海上网箱养殖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科学地规划,使排放的虾池养殖水和其他污水的污染物总量,不超过近岸水域的自净能力。对已建成的大面积集约化对虾养殖区域,或者将部分虾池改造,养殖其他用水量小的种类,或者建立污水处理厂等,虾池排出的污水经过集中处理后才可排放。海水养殖应当科学制定养殖密度,并应当合理投饵、施肥,正确使用药物,防止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
  4.优化养殖环境
  保护和改善虾池及周围邻近水域的生态环境非常关键。生产实践证明,不但要保护好虾池内部的生态环境和全面掌握虾池各期用水量、投喂饵料数量及残余量、有机物质含量、有毒有害物的含量,而且虾池外部水环境的保护同样是不容忽视。随着滩涂养殖业的发展,布局不合理,在同一区域内养殖池密集的现象很普遍。特别在海水循环能力差、滩涂水质交换缓慢的海区,矛盾非常突出,必须引起重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网箱养殖 消毒剂 海洋 鱼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