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生鱼仔鱼驯养和鱼种培育


生鱼仔鱼食性驯化和苗种培育是人工养殖生鱼中的一大技术难关。各地普遍反映“生鱼要苗容易,育种难”。苗种发花成活率最高不过50%—60%,一般为20%—30%,甚至更低。因此,提高生鱼苗种培育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生鱼养殖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关。



一、仔鱼的驯养



刚孵化的仔鱼,体质弱,活动能力差,浮于水面或侧卧于水草等附着物上,以自身卵黄为营养源。随着卵黄囊逐渐被吸收缩小,幼体发育不断完善,其活动能力增强,可自由游动,并开始主动摄食,行混合性营养,此时是生鱼苗种死亡的高峰期,务必精心驯养。其驯养方法如下:



1.适时喂食



当鱼苗孵出4—5天,卵黄囊消失,开始从外界摄食时,用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动物,并经30—40目筛绢过滤(鱼苗孵出2—3天时不必过滤),以其滤液均匀泼洒在孵化池内,若食料不能满足其需要时,则可投喂熟蛋黄、酵母、鱼糜以及全价配合饲料(粉料)等作为补充饲料,让其吃饱吃好,以满足鱼苗的生长需要。



2.保持水质清新



鱼苗脱膜后,大量的卵膜和油状物漂浮在水体中或沉入水底,故应经常保持一定的微流水,以增水体溶氧,排除卵膜及油状物。



3.注意病害防治



生鱼苗期最易患水霉病,一般以1—2ppm亚甲基蓝或15—2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一次预防,日常换入的新水应在贮水池中先用25ppm生石灰或氯消毒剂处理,无药害后方可使用,并将池水培育成嫩绿色为好。鱼苗经8—10天的驯养,体长可达10—15毫米,体色转黄。随着鱼苗个体增大,密度增加,对饵料、溶解氧等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此时,应及时分池转入苗种培育。



二、鱼种培育



1.土池培育苗种



〈1〉鱼苗池要求 生鱼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面积一般以0·2—0·4亩为宜,水深0·5—1·0米。鱼苗放苗前,要清池消毒;先排干池水晒底,再以每亩70公斤生石灰清塘(池水深为7—10厘米),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质,并可施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让鱼苗下池后有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基础饵料。



〈2〉鱼苗放养 鱼苗投放前,先放20—30尾试水鱼以观察水体药性是否已消失。放苗时的水温差不能超过2℃,放养密度视饵料、养殖技术和培育规格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6—7万尾,以后视鱼苗生长情况和培育时间逐步过筛分稀。也有一次放足4—5万尾/亩,直接培育成大规格鱼种。



〈3〉饲料投喂 驯养后的仔鱼,下池时,以浮游生物为食,随着鱼苗长大,摄食量增大,而池中的浮游动物逐渐减少,一方面通过继续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另一方面可增投喂豆浆、蛋黄、酵母以及全价配合饲料(粉料),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体长达3厘米以上时,其食性开始转化,摄食量进一步增大,单靠浮游动物已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这时,可投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膨化鱼苗开口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增加饲料的比例,减少鱼糜用量,直至主要用膨化饲料(90%以上)投喂,一般3—5天即可完全驯化。



〈4〉培育管理



a.及时调解水质 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粪渣残饵最易败坏水质,因此,生鱼培育期间,视水质情况经常换水,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1/4,先排后灌。另外在鱼池中移植一些水浮莲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供鱼苗隐蔽。



b.及时分养 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生鱼有大吃小的习性,尤其是食物缺乏时表现更为突出。因此,生鱼苗种培育要及时拉网、过筛、分养,同一池的鱼种力求大小一致,以免弱肉强食,影响鱼苗成活率。



c.防病防逃 日常注意进出水口栅栏,雨天防止漫池。拉网过筛难免损伤鱼体,鱼体一旦受伤,最易患水霉病,生产中常用0·1—0·2ppm的孔雀石绿防治。应注意预防车轮虫、斜管虫的侵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浮游动物 膨化 过滤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