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中华绒螯蟹的营养研究进展




饲料中磷脂含量对虾蟹类的生长和性腺发育有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甲壳动物有限的磷脂合成 能力,磷脂必须从饲料中获得。如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可促进虾蟹类的生长和成活。同时 饲料中磷脂成分直接影响甲壳动物体磷脂的含量,而对于虾蟹类来讲,磷脂对其脂肪在体内的转 运和利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即外源性脂类经开肝胰腺的消化、吸收,储存和转运至其它组织过 程中,磷脂的作用极大。蜕壳前虾蟹类整个体脂中的磷脂含量增加,主要是肌肉组织和其它磷脂 的增加。由于磷脂是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和组成对膜的韧性、流动性等影响极大,所 以体脂中磷脂含量的增加对十足类顺利完成蜕壳至关重要。池塘养殖条件下,如果缺乏磷脂,在 早期可能影响肌肉组织的正常生长,因为饵料中磷脂含量对虾蟹类肌肉组织磷脂的含量有显著( 肌肉中脂肪80%是磷脂)。磷脂缺乏,在肝胰腺中积累的甘油三酯不能及时运出,也影响其它组 织对能源物质的利用,造成这些组织的滞育。这些都可能造成中性脂在肝胰腺中过早过多的积累 ,从而会促使河蟹提早蜕皮。缺乏磷脂,也可能影响膜组织的柔韧性,所以在蜕壳以后其组织的 伸展性较小,加上提早蜕壳缩短了蟹的增长,所以与正常发育的蟹相比,早熟蟹的规格都比较小 。

饲料中蛋白质与磷脂的配比不当,比如,蛋白质含量过高和营养过剩,由于磷脂的缺乏,可能造 成吸收的蛋白质转换为组织蛋白的效率降低,不得不将多余的蛋白质转换为脂肪在肝胰腺中储存 ,肝胰腺的储存脂肪在短时期内显著升高,这在河口蟹(方蟹科)已证实(Kucharski 等),从 而引起提早蜕皮。虾蟹类只有极有限的合成胆固醇的能力,而胆固醇也是生物膜脂类的组分之一 ,同时又是固醇类激素如蜕皮激素的前提物,如果饲料缺乏胆固醇,也必将影响虾蟹类的生长和 蜕皮。

饲料脂类脂肪酸的组成,特别是C18:2和C20:5(EPA),C22:6(DHA)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是虾蟹类的必需脂肪酸,对虾蟹的生长、生殖和蜕壳也有重要影响。而且有试验还证实虾 蟹类都优先将饲料中的PUFA合成体磷脂的成分。李淡秋等(1992)对一秋龄和二秋龄蟹的脂肪酸 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河蟹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很大,约为70%-83%,而其中多烯 脂肪酸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又占很高的比例 。此外幼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成蟹,而单烯脂肪酸的含量又显著低于成蟹,幼蟹的二十 二碳四烯酸比成蟹高出2倍多。有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对提高大眼幼体育成III期 仔解的成活率有较显蓍的作用,并能加速仔猪的蜕皮;而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仅能提高幼体到I期 仔蟹的成活率。另外,饵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显著地影响仔蟹体内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成 永旭等1998)。

关于河蟹能量需求方面的资料很少,林仕梅等(1999)对体重9.75g左右的河蟹进行试验,结果表 明,最适蛋白能量比(P/E)为28.93mg/kj。关且发现体重10.5g-14.2g的河蟹最适可消化蛋白与 可消化能量比(DP/DE)为28.46mg/kj。钱国英等(2000)在水族箱中用体重19g-25g的河蟹研究 了配饵中能蛋比与蟹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蟹体的生长、SGR和PER随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 增加和能蛋比下降呈上升趋势,饲料系数则下降。当粗蛋白质为44%,能蛋比为45kj/kg时,可获 最大生长和饲料效率。

河蟹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饵料蛋白,但也能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有研究表明河蟹对脂肪的消化 率高达85.69%-88.39%,而且还能利用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

3 糠类需要

徐新章等(1990)以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为指标认为蚤状幼体配饵中糖的适宜含量 为20%,为最次要的因子,而纤维素居蛋白、脂肪之后,成为第三限制因子,其适宜含量为4%; 大眼幼体至0.1g幼蟹配饵中糖的适宜含量为21.2%,纤维的适宜含量为4.9%;体重0.1g以上的河 蟹配饵中糖和纤维素的适宜含量分别为31.0%、7.8%,均明显高于蚤状幼体的需求量,且在蛋白 质、脂肪、纤维素和无机盐各因素中,糖是第一限制因子,表明影响成活率的首要限制因素是糖 。陈立侨等(1995)发现糊精添加量高于47%时,除蟹的生长率明显下降外,还影响到机体营养 物质的积累,致使全蟹水分偏高而蛋白质含量下降,这可能因饵料中糊精含量过高,影响河蟹的 蛋白质利用率所致。但饵料中添加37%的糊精对蟹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蟹类 成活率 其它
上一篇 : 鲍的人工养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