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科目]鲍 科

  [英文名]Haliotis discus hannai

  [地方名]鲍鱼、紫鲍。

  [形态特征]贝壳大,椭圆形,较坚厚。向右旋。螺层 3层,缝合不深,螺旋部极小。壳顶钝,微突出于贝壳表面,但低于贝壳的最高部分。从第二螺层的中部开始至体螺层的边缘,有一排以20个左右凸起和小孔组成的旋转螺肋,其末端的4~5个特别大,有开口,呈管状。壳面被这排突起和小孔分为方部宽大、左部狭长的两部分。壳口卵圆形,与体螺层大小相等。外唇薄,内唇厚.边缘呈刃状。足部特别发达肥厚,分为上、下足。腹面大而平,适宜附着和爬行。壳表面深绿色,生长纹明显。壳内面银白色,有绿、紫、珍珠等彩色光泽。

  [产地、产季]分布于我国北部沿海,山东、辽宁产量较多,其中山东的威海、长岛,辽宁的金县、长山岛产量最多。产季多在夏秋季节。近年人工养殖发展,威海、长岛及长山岛等地已成为鲍鱼养殖基地,一年四季出产。

  [经济价值]皱纹盘鲍是我国所产鲍中个体最大者。鲍肉肥美,为海产中的珍品,多供应高级宾馆和出口。除鲜食外,亦可加工成罐头或鲍鱼干,售价均昂贵。鲍贝壳即有名的中药石决明,又是制作贝雕画的重要材料。

  杂交鲍引领中国蓝色产业浪潮

  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80%%产量来自贝类,贝类养殖已发展成为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产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张国范课题组,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通过理论和技术的系统集成,在皱纹盘鲍杂交及配套养殖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促进我国鲍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近,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张国范。

  “杂交鲍”带起一个大产业

  在我国沿海地区,提起海珍品,人们会想到“皱纹盘鲍”。谈起“皱纹盘鲍”,张国范特兴奋。他介绍说,皱纹盘鲍被称作海洋生物中的“软黄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养殖产量得到迅速增加,全国产量达到数百吨。但就在鲍鱼养殖方兴未艾的时候,异常大规模的病害席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大部分养殖场,使鲍鱼养殖跌入低谷。

  1986年王子臣、张国范等率先研究鲍鱼杂交,1992年张国范根据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成果又提出不同地理群体皱纹盘鲍杂交的思想,并进行了实验验证,1997年大连市水产研究所赵洪恩等从国外引进种鲍与中国种鲍杂交取得较好效果。从2001年起,国家863计划对该项目进行了有力的引导和支持,使鲍鱼杂交技术日臻完善,明确了杂交组合与杂交方法,建立起系统的杂交技术体系,同时本着“良种良技”指导思想,建立与杂交技术配套的养殖技术,并通过分布于全国15个项目基地的示范,使皱纹盘鲍杂交技术得到迅速推广,使杂交鲍的行业覆盖率达到98%以上。

  该项目也带动了其他养殖贝类的遗传改良研究。由于杂交及配套技术的应用推广,使我国鲍鱼养殖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2004年的年产量已经达到7100多吨,产值30余亿元,形成一个高效龙头产业,并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鲍鱼养殖大国。在大连和岩手杂交组合基础上培育的“大连1号”杂交鲍通过了国家级新品种审定。

  张国范分析说,一吨鲜活鲍鱼出口的价值,相当于6吨无头对虾。十多年前的人工养殖鲍鱼,那还是日本和欧美几个国家的专利。十多年过去,斗转星移。如今,在世界人工养殖鲍鱼的领地,中国已占有大半壁江山,连续几年的年产量保持在数千吨,产值已达三十多亿元,成为国际鲍鱼生产的龙头老大。

  “鲍鱼科学家”拉长产业链

  中国正在成为闻名世界的人工养殖鲍鱼“世界工厂”。这功劳簿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被誉为“鲍鱼科学家”的张国范研究员。说到这个荣誉和称号,张国范非常谦虚。他说,“皱纹盘鲍杂交及杂种优势的产业化应用”研究的成果,是所有课题组人员共同努力和心血的结晶。他认为,高密度、大规模的鲍鱼人工育苗,使科研从瓶瓶罐罐中走了出来,变为可用的技术成果;工厂化养鲍的成功,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直接的高效经济效益。由此,知识创造了科技成果,也创造了财富,拉起了中国向人工养殖鲍鱼“世界工厂”大步迈进的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贝类 杂种优势 海洋 生物技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