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饲养管理

杂交太阳鲈养殖技术(鲈鱼)


1.池塘条件 

  实现杂交太阳鲈成鱼精养高产,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设好稳产高产的鱼池,为杂交太阳鲈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1)水源和水质:规模化养殖杂交太阳鲈的池塘必须要求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水源的水质良好,不含对鱼类有害的物质。池塘的高密度精养常常使池水溶氧量偏低,水质容易恶化,引起池鱼较严重的浮头,如不及时加注新水,会造成泛池现象,引起鱼类大批死亡。虽然各地都已普遍使用增氧机增氧,但对改良水质仍有局限性。如能经常加注含氧量高的新水,就可以改善池塘水质,有利于鱼类天然饵料的繁殖和鱼类的生长。 

  (2)面积、水深和底质:杂交太阳鲈成鱼池塘的面积要求不很严格,常规的鱼池可用于养殖杂交太阳鲈。但面积最好不低于1亩。因为太小,水质容易恶化,水体稳定性、缓冲性较差,不利于杂交太阳鲈的生长;如果太大,都在10亩以上,将会产生摄食不均匀现象,最终出现规格大小不一致,死亡率高,对杂交太阳鲈的生长和精养不利。根据目前的生产水平,面积为1-6亩适合杂交太阳鲈的养殖。 

  池塘水较深,单位面积的水量较大,可增加鱼种放养量,提高鱼产量。但水过深,则下层水中光照度弱,浮游植物量少,光合作用弱,产生的氧量少。底泥中有机物质进行氧气分解产生各种有害物质,不利于鱼类的生活,并使池塘的生产力降低。因此,池水过深毫无实际意义。 

  实践证明,杂交太阳鲈池塘水深以2-2.5米较为适宜。 

  池塘底质以黑色壤土最好,粘土次之,沙土最差。壤土具有粘度和透气性适中,保水及保肥力较强,有机物质分解较好,池塘容易增肥等优点。 

  (3)池形和环境:池塘形状应规则整齐,以东西向的长形(长:宽为3:2)为好,以利操作与管理。这种排列的池塘可相对延长日照时间,既能提高池水温度,又有利于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增加水中溶氧量。但对广大农村,如个别池形不太整齐的池塘,并不成为养殖成杂交太阳鲈的限制因素。 

  池塘周围不应有高大的树木和房屋,以免遮挡阳光和风力。堤坝坚固、不漏水,堤面要宽。 

  (4)池塘的清整:清整池塘是改善杂交太阳鲈生活环境的重要工作。清整日期应与鱼种放养日期配合好,通常提前20天左右为宜。 

  2.鱼种放养 

  (1)鱼种质量 

  鱼种应体质健壮,规格大。要求放养的鱼种,体形正常,体表不充血,背部肌肉厚,尾柄粗短,色泽鲜艳,游泳活泼,溯水性强的鱼种。入池以前应用药物浸洗消毒。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杂交太阳鲈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对鱼种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在合理放养密度下,于预定时间内能够达到符合要求的商品鱼规格,同时具有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按当年饲养的鱼种至年底所达到的规格计,放养6-8cm的杂交太阳鲈,当年可达0.4公斤以上。也可由秋末10cm的鱼种直接养成成鱼。 

  (2)提早放养。若由6-8cm左右直接养至成鱼,就不需要再进行暂养,只要适当进行稀疏即可。若需放养,就应提早进行以延长杂交太阳鲈的生长期。通常在春节前后放养,具体时间依照各地当年气候而定,最晚也应在开食前或水温6℃左右时间放养完毕。因水温低,鱼的活动力弱,拉网、放养过程中不容易受伤,可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放养须选择晴天进行,以免鱼种冻伤。 

  (3)合理放养。生产中,应根据饲料、肥料供应情况、池塘条件、鱼种的种类和规格以及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放养密度。 

  在池塘精养中,放养鱼种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成鱼产量的高低。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当加大放养密度,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超出池塘水体负载力,产量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会下降。所以,一定要根据上述条件实行合理密养。 

  杂交太阳鲈的鱼种放养一般选择在每年的6-7月,它们来自当年繁殖的鱼苗经集约化培育获得。放养规格以6-8cm为好,每亩放养1000-3000尾,依池塘条件及管理水平而异。采用全人工投饵的清水塘如果能常年保持新鲜水交换,又能提供充足的配合饲料,放养密度可提高到3000-4000尾。静水池塘水质为中等肥度,但又无增氧机的每亩可放养1000-1500尾,有增氧机的放养密度为提高到2000-3000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鱼类 动物性饲料 生长率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