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鱼病防治

大黄鱼主要病害及防治


    一、细菌性疾病

    1.弧菌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

    症状:病鱼体表出现溃疡为该病的典型特征。发病初期体表有瘀点、淤斑、不规则红斑,多见于腹部及尾部。严重时下颌出血、溃疡,鳍基充血发红,鳍条缺损,尾柄肌肉腐烂,形成出血性溃疡。肝、脾、肾、肠均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道内有淡黄色粘液。镜检病灶处组织可见微弯曲的细菌。

    流行:该病是大黄鱼病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每年3~10月发生,以6月后常见,体重80克左右多发。发病时间长,感染迅速,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①口服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抗菌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疗程3~7天。②福尔马林200毫升/立方米加诺氟沙星等抗菌药20克/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20~30分钟。⑧每个网箱用“富氯工型”1片挂袋,同时内服“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按说明书的用量用药。

    2.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后期典型症状为肛门红肿,腹胀,具腹水。解剖发现肠道充血发炎呈紫红色,肠壁弹性较差,肠道内无食物或少量食物,有大量黄色粘液。

    流行:流行高峰在夏、秋季节,病程短,死亡率较高,3~5天内死亡率可达到80%以上。

    防治方法:预防同弧菌病。治疗:不要使用药物浸浴,先停食,后少量投饵,加适量抗菌素治疗。①口服氟哌酸或盐酸黄连素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的药物,疗程3~5天,第一天药量加倍。②每个网箱用“富氯Ⅰ型”1片挂袋,并口服“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与“水产专用Vc”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20克与“海水鱼多维”2克,疗程3天。患病严重时,需连续投喂药饵直到治愈后再喂2天以巩固药效。

    二、寄生虫性疾病

    1.淀粉卵涡鞭虫病(又称淀粉卵甲藻病)

    病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又称眼点淀粉卵甲藻。

    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鱼的鳃、皮肤和鳍等处。鳃上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体表皮肤组织发炎、出血,甚至溃疡。病鱼烦躁不安,上下窜游,以身体摩擦网片。

    流行:流行季节为3~6月及9~10月。3~6月,主要是亲鱼及仔、稚鱼发病,发病水温18~25℃。9~10月份主要发生在土池养殖的大黄鱼上,苗种及养成都可感染,发病水温25~29℃。发病急、传播快、危害大,往往引起大黄鱼大批死亡。在河口低盐地区发病程度较轻。此病发生与病原由桡足类或由沙滤水直接带入育苗池中及育苗工具交叉使用有关。

    防治方法:把海水比重降至1.01以下,预防该病原繁殖。主要治疗方法:①淡水浸洗病鱼5~10分钟,隔3~4天再重复1次。②硫酸铜10克/立方米淡水浸洗10~15分钟,连续4天。或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10克/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10分钟。

    2.刺激隐核虫病(又称海水鱼白点病)

    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

    症状:虫体主要寄生于鱼的体表、鳃、眼角膜及口腔等处。发病初期鱼体因受刺激发痒而摩擦池底、池壁、网衣或在水面上下跳跃。发病中期寄生处粘液分泌增多,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严重时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有的一侧或两侧瞎眼,病鱼不摄食,呼吸困难,窒息而死,或继发性感染而导致死亡。镜检体表白点或鳃部粘液,一般每个视野有5~8个虫体即可确诊。

    流行:流行高峰5~8月。苗种、成鱼和产卵亲鱼都会感染,苗种阶段发病率最高。网箱养殖尤以不流动或水流不畅、水质差、有机物含量丰富、高密度养殖的海区最易发生。池塘养殖以换水率低,池水污染严重的水池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降低放养密度,定期消毒,改善水质。①淡水浸洗5~10分钟。②福尔马林200毫升/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20分钟;或用20~25克/立方米药浴20~24小时,彻底换水或倒池。⑧用硫酸铜10克/立方米淡水浸洗10~15分钟。④用灭虫灵60~100克/立方米,在清晨将网衣拉到一边,并提到离水面0.5米左右均匀泼洒,保持20~30分钟,或将鱼捞到帆布袋内浸洗,但需增氧机充气。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立方米 饲料 卤虫 病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