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育苗技术

黄颡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


    黄颡鱼的鱼种培育是指将黄颡鱼从1.5~2.5厘米培育至6~10厘米这一阶段。鱼种阶段的黄颡鱼相对鱼苗阶段来说,具有集群性强、适应能力强、食性与成鱼相似等特点。在实际生产中,黄颡鱼的养殖往往不经过鱼种培育这一阶段,而是从鱼苗阶段直接进入到成鱼养殖了阶段。如果不经过鱼种培育阶段,可以减少黄颡鱼养殖的环节,但是到成鱼收获季节时,有些个体达不到商品鱼的规格,会影响到养殖的经济效益。经过鱼种培育阶段后,黄颡鱼养成时,商品鱼个体大,规格整齐,经济效益较好。

  一、培育鱼种方法

  黄颡鱼鱼种培育方法有池塘培育、流水培育和网箱培育等几种。较常采用的方法是池塘培育,对于流水培育和网箱培育黄颡鱼应视条件而定。

  (一)流水培育鱼种

  1、流水培育鱼种池的要求。在建流水池时首先要考虑水源、水质、水位落差、交通、电源、成本等因素,使集约化养殖的黄颡鱼鱼种能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生长。在设计建造流水池时,总的原则是,流水池应保持一定的水体交换量,以达到池内有充足的溶氧;要保证鱼池各部位水体交换充分,没有死角和分层现象;为了减少鱼类能量的消耗,在保证溶氧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水流的冲击;流水池的进水、排水系统和排污设施布局要合理。流水池可以建造成长方形切角、椭圆形或圆形,面积以30~50平方米为宜,池深0.8~1米, 0.5~0.7米,池底距排水口坡度为3°~5°。进水方式是全环抱小管进水,在池底处设35~40个直径为3~4 厘米的进水水泥管孔,均匀地排在池壁上,设有一个总进水渠流入每个鱼池。流水池不要过大或过小,池子过大,虽然相对造价成本较低,利用率高,但水体交换慢,排污时间长,池水(尤其是底层)溶氧低,有死角和分层现象,影响鱼类生长;池子过小,面积利用率低,造价高,水体利用率差。流水池,无论哪种设计建造方式,都要以砖石浆砌,水泥灰浆抹面,池底、池壁要平整光滑,以免挂污,影响水质。排污方式在池底中心位置设排污暗渠和暗管,规格要根据池子的大小来确定,排污孔的直径、数量根据池水容积和排水速度而定,排污孔上盖拦鱼网,大池可设排污孔2~3个,小池可设1~2个,池外用阀门控制。

  2、放养前的准备

  流水池使用前要修补好缺损,检查能否保水,进排水是否顺畅。用强氯精或漂白粉溶液泼洒消毒,冲洗完后再浸泡 7 天。流水池消毒并浸泡好后,就可以进水。进水时要有滤水设施,以防野杂鱼、敌害生物进入池内。进水深度为40~50厘米。鱼种放养前要进行试水。

  3、鱼种放养

  鱼种流水池放养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在 5 毫克/升以上,各项指标符合“渔业水域水质标准”。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没有病害。

  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200~300尾。流水池水流充足,溶氧丰富,鱼种的放养密度可以相对大一些。

  4、饲料

  流水池培育鱼种,其饵料来源全部靠人工投喂。

  5、流水养殖黄颡鱼鱼种,最大特点是养殖密度大,所产生的排泄物和没有吃完的残饵量大,需要的溶氧含量高,因此,要经常清除粪便和残饵,要保持一定的水流交换量。

  (二)池塘培育鱼种

  根据此时黄颡鱼苗规格增大,摄食习性基本上与成鱼相似,集群体较强,摄食量增大,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为增强等特点,在培育过程中水温均较高的情况下,必须根据黄颡鱼的特点,抓住几个主要技术环节,才可获得成活率高,体质健壮的优质鱼种。其培育可在池塘、网箱中进行,但要注意池塘培育鱼种的面积不宜过大,否则不利于投喂及日常管理。

  1、池塘条件及清理

  培育池面积一般1~2亩较为适宜,因为面积过大,易造成鱼种摄食不均,并给捕捞操作带来困难,池塘水深在1.5米左右,池底平整,排水口处约20%面积降低20厘米左右较为理想,淤泥少,保水性能较好,便于进、排水,周围环境安静,且稍微有些遮光物。在投放苗种前首先要进行池塘除野消毒,培育出浮游动物后进行放养鱼苗。

  2、苗种放养

  放养 2 厘米左右的小规格夏花苗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游动敏捷,行动有力,并将鱼体进行严格药浴消毒。根据生产情况和池塘条件而确定苗种的放养密度,一般将鱼种饲养到越冬前后放养到成鱼池进行成鱼饲养的饲养密度较大,每亩放养量为8000~10000尾,如短期饲养到7月至8月份分池饲养商品鱼的每亩放养量为4000~6000尾。待鱼种长到 8 厘米时,即可进行分池,再放入成鱼池塘中饲养成鱼。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黄颡鱼 饲料 面粉 排水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