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蟹技术 > 青蟹养殖技术

青蟹的栖息习性


    青蟹的温暖海区沿岸生活的蟹类。除越冬产卵在较深海区外,基本上栖息于河口、内湾的潮间带。凡是沿岸潮水畅通、潮差较大的泥滩、泥沙滩以及岩石缝等处,都有青蟹栖息。(1)栖息形式。穴居是青蟹栖息的主要形式。从幼蟹阶段起,它就有挖穴潜居的习性,控穴的本领很大,尤以大型青蟹更强。在沿海滩涂、岸边、堤坝等处,经常可以发现青蟹的洞穴。顺着穴道,即可捕青蟹。洞穴的大小,与个体大小相适应,深浅则随季节、潮区、滩涂堤岸基质的软硬度以及个体大小、强弱而异。一般情况下,洞穴冬深、夏浅。在高潮区、咸草坡地发现的青蟹洞有深达2-3米、长达4米以上者。而且一个洞内,往往有好几个青蟹栖居一起,以度过严寒的冬季。青蟹挖穴,主要是雄蟹所为,雌蟹较少挖穴。青蟹挖穴潜居的作用大致有下面几个:①逃避强大敌害的侵袭。②蜕壳时比较安全。③交配期有个隐蔽之处,减少外力干扰。(2)栖息环境。青蟹栖息环境包括水的理化因子和底质条件等。温度:青蟹是广温性水生生物,生命温度极限为7-37℃,超过或低于此限,不能生存。生长适温范围为15-31.5℃,最适水温18-25℃,此时青蟹活动力强,食欲旺盛,摄食量大。随着天气转凉和水温的下降,青蟹活动和摄食量减少,15℃以下时,生长明显减慢。当水温降至12℃时,青蟹只在每天晚上作短暂活动,并加紧挖深洞穴,准备越冬;水温降至10-11℃时,青蟹行动迟钝;随着天气继续寒冷,滩涂上小水洼的水温降到7-8.5℃时,则停止摄食与活动,整个身体藏匿在沙泥或软泥里,面向深水处而背向浅水处,只露出一双眼睛,进入休眠状态或穴居,以度过寒冬季节。如果水温再降低,那就会引起死亡。翌年春季,水温回升至16℃以上时,青蟹开始活动与觅食,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雌蟹开始产卵,幼蟹频频蜕壳长大。此后,青蟹在15-31.5℃的适温范围内,活动与摄食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夏天高温季节,当水温升高至33.8-35℃时,青蟹出现明显不适状态,干潮时,处于潮间带小水洼里的青蟹,会将步足直立撑起身躯(俗称撑蓬),使腹部不与炎热的滩面接触,腾空乘凉或成群结队地爬到有红树林或芦苇丛的阴凉滩涂上避暑。在养殖池里,可以看到很多青蟹爬到隔网上支避暑。水温升到37℃以上时,青蟹不摄食。水温升至39℃时,青蟹背甲出现灰红斑点,身躯逐渐衰弱死亡。盐度:青蟹为广盐性的海产蟹类,能在盐度2.6‰-55‰的海水中生存,其适应范围为5‰-33‰,最适盐度为12.8‰-26.2‰ 。各海区的青蟹所处的海水盐度不同,因而形成的适应能力亦有些差异,如上海金汇港常年盐度在5.9‰-8‰之间,青蟹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成熟和交配,但不能产卵、繁殖;广东珠江口当海水比重在1.002-1.004时,也可进行正常养殖。从青蟹对盐度渐变的适应试验表明,其适应范围可达5‰-55‰ 。在盐度渐变的不良环境里,青蟹有迁移或逃藏的能力,也有向外湾移动或挖穴潜居的本能。在雨水较多的季节,内陆淡水大量流入港湾,盐度降到5‰以下时,青蟹常打洞穴居,度过不良环境。青蟹在突然下降的低盐度环境里,血液中的渗透压失去平衡,造成腹脐膨胀,经过6-8天则会死亡。试验证明,青蟹对海水盐度的突然升高或下降都难以适应,甚至死亡。盐度的突变常会引起红芒病和白芒病两种疾病,故在每年5-7月雨水过多时,人工养殖的青蟹死亡率较高。溶解氧:青蟹虽然营穴居生活,不像对虾等水生生物那样需要较高的溶解氧才能生存,但对水中溶解氧也有一定的要求。通常以凌晨4-6时对养殖池水测定,可以得到池水中的最低溶氧道。溶解氧小于2毫克/升时,青蟹不摄食,反应迟钝,出现浮头,甚至死亡;蜕壳时,则需要更多的溶氧量,否则不能顺利蜕壳而死亡。 PH值: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是反映水质状态的一个综合性指标。PH值的变化受水中二氧化碳、碱度、溶解氧、溶解无机盐类和有机物含量等的影响而有所波动。如:水中游离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而含氧量提高,PH值就会上升;反之,游离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或游离二氧化碳含量不变但碳酸氢盐所形成的有机酸含量多,水呈酸性反应,PH值就下降。青蟹对PH值的适应范围在7.5-8.9之间,并以PH值7.8-8.4为适宜。底质:青蟹习惯在隐蔽场所栖息,喜欢潜居于岩洞、石缝和较硬底质的滩涂洞穴之中。纯沙性不能形成洞穴,沙多泥少的滩涂不太宜于它的栖居。只有泥多沙少的混合滩涂或壤土堤岸,且可营造洞穴的地方,才适宜于青蟹栖息。例如潮间带的沟浦地段、红树林带、草坡地、沿岸、闸门处以及对虾塘等,都适合于青蟹栖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溶解氧 雨水 蟹类 红树林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