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龟技术 > 饲养管理

黄缘闭壳龟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黄缘闭壳龟(Cistoclemmys flavomarginata)现在多称为黄缘盒龟,俗称断板龟、金头龟、夹板龟等,国内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江西、浙江、湖南、广西、福建、台湾等地,国外主要分布在日本,是亚洲的特产龟类。黄缘闭壳龟因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和较高的药用价值而深受人们青睐,由于宠物贸易和食用贸易的发展,大别山区黄缘闭壳龟数量锐减。为保护这一亚洲特产龟类免遭灭绝,2003年国家投资548万元在信阳市成立了河南省黄缘闭壳龟救护中心,并拟成立黄缘闭壳龟自然保护区。本文报道了大别山区黄缘闭壳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黄缘闭壳龟头部光滑无鳞,鼓膜圆而清晰,头部背面浅橄榄色,吻前端平,上喙有明显的勾曲,下颌橘红色,两眼后各有一条金黄色宽条纹,两纹在头部背面交汇成“U”形弧纹,纹后的颈部呈浅橘红色。背甲绛红色或棕红色,高而隆起,正中部有一条淡黄色嵴棱,壳高约为壳长的二分之一,背甲缘盾略上翘,盾片上有较清晰同心环纹。腹甲棕黑色,外缘与缘盾腹面呈米黄色,腹甲前缘略突出,后缘呈椭圆弧形,前后边缘均无缺刻。背甲与腹甲间、腹甲前后两部分间借韧带相连。腹甲前后两部分能向上闭合于背甲,头、尾及四肢可完全缩入壳内。四肢略扁平,上覆有瓦状排列的鳞片,呈灰褐色,前肢基部呈浅橘红色,具五趾,后肢基部呈米黄色,具四趾,趾间具微蹼;尾短,两后肢之间及尾部的皮肤具疣粒。

    1.2 生活习性

    1.2.1 栖息环境 在自然界中,黄缘闭壳龟栖息于丘陵山区的林缘、杂草、灌木之中,喜群居,白天多隐匿于安静、阴暗潮湿的树根下及石头缝中,常可见多只龟在同一洞穴中,活动地阴暗,但离清洁水源不远。生存温度为0~43℃,其昼夜活动节律随季节而异。4~5月和9~10月气温在18~24℃时早晚活动少,中午前后活动较多;6~8月气温25~34℃,龟以夜间、清晨或傍晚活动为主,白天隐蔽在洞穴、树木或沙土中;若遇雨季,则喜到洞外淋雨。气温下降至18℃时停食,降至13℃以下时进入冬眠。黄缘闭壳龟自然冬眠多在山阳坡,隐藏于潮湿的草堆中或烂树叶下。冬眠期间,若气温回升到13℃以上,黄缘闭壳龟苏醒活动。

    1.2.2 性情 黄缘闭壳龟较其他的淡水龟类胆大,不畏惧人,除交配季节外,同类很少争斗。驯养1个月的个体,即可养成定时定点摄食的习惯;喜干净,饱食后常到清洁水源洗浴和饮水;驯养2~3个月后,在食物的引逗下可随主人爬动。

    1.2.3 光照条件 黄缘闭壳龟喜弱光,厌强光,平时主要栖息于暗光处,除交配、饮水、摄食外,很少在强光直射处活动。因此在人工养殖时,应设置遮光物作龟巢。

    1.2.4 水环境条件 黄缘闭壳龟为半水栖性龟类,游泳能力差,25℃时呼吸一次可以在水下潜伏23min,不能长时间生活在水深超过50cm的水中,否则会窒息死亡。黄缘闭壳龟耐饥饿,但不耐渴,不能长时间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若长时间不饮水,会导致体内缺水死亡,故需要经常到清洁水源饮水。

    1.3 摄食习性

    1.3.1 食性 黄缘闭壳龟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龟类,在野外以昆虫、蠕虫、软体动物为食,如天牛、金叶虫、蜈蚣、壁虎、蜗牛等,当动物性饵料缺乏时,也食谷实类和果蔬类,在耐饥饿试验中,部分个体甚至能摄食腐烂的植物叶。人工养殖时喜食蚯蚓、黄粉虫、蝇蛆及动物肉和团状鳗鲡饲料、颗粒状黄鳝饵料,不喜食带皮的死鱼虾,在浅水也捕食小活鱼。

    1.3.2 摄食量 黄缘闭壳龟摄食的适宜温度为20~33℃。环境温度为20~24℃时摄食量不足体重的1%,且取食次数少,一般2~3天采食一次;环境温度为25~27℃时,摄食量可达到体重的1%~2%,一般1~2天摄食一次;环境温度稳定在28~32℃,摄食量为体重的2.5%~4.5%,一般一天摄食一次;33℃以上或温度低于20℃时,摄食量明显下降,18℃以下基本停食。

    1.4 生长特点

    温度影响黄缘闭壳龟的摄食量,也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黄缘闭壳龟在6~9月摄食最旺盛,生长速度快,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稚龟月增重率可达到20%~50%。黄缘闭壳龟个体重达150g时能分辨雌、雄。在自然条件下,黄缘闭壳龟行动迟缓,捕食能力差,摄食季节短,生长缓慢,雄性达到280g、雌性达到450g的性成熟体重需要6~7年。同龄龟雌性个体生长快于雄性个体,达性成熟后,雌龟生长仍然较快,雄龟生长较慢。雌性个体重可达1000g以上,雄性个体重很少超过500g。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鳗鲡 黄鳝 驯化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