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地
扔下镰刀,不用累得直不起腰,也不用和翻滚的乌云抢时间,不消一礼拜工夫,麦浪起伏的大片麦地就又播下了种子,期待下一次收获。依仗大型农业机械进行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让田间生产来了个大变样—— 6月1日上午,全国小麦跨区机收仪式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行。从过去的苦战“三夏”到现在的机械化收割,农民经历了“下地告别镰,麦收五七天,‘三夏’变‘两夏’”的美好转变。麦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科学技术给人民带来的便捷与舒适。下地告别镰,打工仔远程协助老家麦收提及割麦,凡在麦区长大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件“最累人的农活”。麦收前夜,家家户户都要把一把把麦镰磨得锃亮,次日天微明便投入了麦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外出打工农民的增多,人们又把麦收交给了麦客。90年代开始,“人力麦客”逐渐变成了成批的联合收割机。短短十几年,全国小麦的机收水平已经达到95%以上。今年麦收前夕,南召县磙子坪村的陈正超老汉,收到远在上海打工的儿子寄回的1500元汇款单。儿子还在电话中说,今年麦收不回老家,寄回的钱支付家里5亩小麦的机收费。他说,过去收麦季节都要给公司请假,不仅扣工资,而且来来回回花路费,费钱又费力。麦收前夕,邮政汇款量骤增,大都是80后的外出务工农民寄给家里的收割机收麦费。驻马店市农机局党委书记、局长马晓光也证实,去年麦收时节,驻马店90%以上在外务工农民没有返乡收粮,节约路费3亿多元,增加务工收入10亿元以上。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说,我国70后、80后的年轻一代农民,绝大多数都在践行“把割麦这件‘最累人的农活’交给收割机来干”,麦收机械化已成主旋律。麦收三五天,现代麦客以大机械服务“小农业”过去收麦之累,不仅表现在头顶烈日,挥汗如雨,而且持续时间长,一般要半个月左右,如果遇上阴雨天,更要和天抢时间。但现在大型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让整个一个市、县区域内的收麦五到七天就能完成。对于一户而言,则要不了半天工夫。人们习惯于把麦收季节受雇为人收麦的短工,称为“麦客”。后来,把开着大型机械、为麦农收打麦子挣割麦钱的人,也称为“麦客”。“其实,这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概念,”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综合处处长李斯华说:“或者可以称他们为‘现代麦客’。他们的出现,使小麦收获的效率大大增加。”李斯华介绍,我国现代概念的“麦客”,最早出现于1986年,山西太谷县五家堡村农民温廷玉与当地5位农民一起,组织收割机赴省内运城地区,利用小麦成熟的时间差开展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成为最早的一支农机跨区作业队。此后,跨区作业的“麦客”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中国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一家一户买农机既不经济,也买不起,更没必要。”李斯华说,“跨区作业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开辟了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途径。”河南省驻马店市去年的麦收实践也证明,3万多台收割机仅用5天时间就完成了全市1000万亩小麦的收割任务。与人工手持镰刀收割相比,机收降低粮食损失5%—8%,减少小麦损失约2亿公斤。 “三夏”变“两夏”,收种并进夏粮秋粮一起管夏收、夏种和夏管,提起“三夏”,人们总要用“大战三夏”“苦战三夏”来形容,仿佛面临一场大战。“现在的跨区机收,使传统的‘三夏’悄悄向‘两夏’过渡。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坦言,越来越多的地方在推行“小麦联合收获—秸秆机械打捆—粮草运输—玉米机播”的“一条龙”方式,夏收夏种同时进行,发挥农机各作业环节的集成优势,将“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变成“两夏”(夏收种、夏管)。“伴随着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这一历史性的演变进程也在加快;这种步伐的加快,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陈萌山强调。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6月1日的全国小麦跨区机收仪式上说,农机跨区作业不仅是改善农民劳动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措施,也是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粮食丰产丰收的关键环节。河南作为全国小麦机收会战的主战场和首战场,多年来按照国家要求积极组织农民开展跨地区机收作业,跨区机收规模不断扩大,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机服务市场化、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为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0-6-7/nj_31473.html
上一篇 : 农业机械全国用户满意品牌在北京揭晓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