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双管齐下力推“软硬件”上档升位


王立成

随着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物质基础,京郊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在数量、规模、农机装备水平、服务面积、服务质量等方面进步很快,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装备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对农机化技术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软件”不够好“硬件”不够硬

目前,京郊共有10所农机化学校,分布在延庆、昌平、大兴、房山、顺义、平谷等10个区县。据统计,北京市10所农机化学校现有在职人员共38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8人,占总数的36.12%。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为100人,占72%;具有高级职称4人,占2.8%,中级职称40人,占28%;初级职称占70%左右。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102人,占26%,35—50岁的184人,占48%,50岁以上人的为96人,占25%。

以上数据显示,郊区农机化学校的技术人员比例和技术水平偏低,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更低,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老、中、青比例失调,且年龄偏大,缺乏专家级人才。

在基础设施方面,全市10所农机化学校办公室总面积7515平方米,每所学校平均751.5平方米;教室总面积为1.3万平米,每所学校平均为1303.6平米;实习场地总面积为2.6万平米,每所学校平均2610平米。

硬件设施方面,10所农机化学校共有办公用计算机69台,教学用计算机233台,合计302台,平均每所学校30.2台;拖拉机20台,平均每所学校2台;耕整机、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等配套农机具共19台,平均每所学校1.9台。

不难看出,10所农机化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整体状况能够满足农机化技术培训的基本要求,但总体水平不高,各区县农机化学校之间发展很不均衡,与农机化发展新形势及农机化培训任务的需要有一定差距。

素质提升有赖全面发力

要想缓解北京农机化教育培训能力偏弱与首都现代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从体系建设、资金投入、资源整合等角度,全方面发力,以提升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的“软件”和“硬件”实力。

完善体系建设,实现农机化培训综合协调及资源共享,是加强北京农机化教育培训力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北京市农机鉴定推广站定期牵头召开区县农机化学校工作交流会,提供交流平台,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带动和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和能力素质,提升了培训服务的档次,在教育资源上实现了共享,并逐步在全市农机化培训系统建立起了一支专家型的师资队伍,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转变办学思想和工作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方式、方法,开辟新的培训途径,多方争取培训任务,促进和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是提升北京农机化教育培训能力的必然途径。通过集中培训、进修学习等多种形式,更新农机化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素质,逐步建立一支年富力强、职称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专业技术精的农机培训师资人才队伍很有必要。在办学思想和观念上,要打破过去培训专业单一的传统模式,更新观念,树立社会化服务的意识,做到内引外联,既要立足农机,也要走出农机,根据本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服务,在培训的途径上,要力争做到“五结合”:即农机培训与农机监理工作相结合,通过监理工作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以培训工作保证监理质量;与推广工作相结合,农机培训要紧跟时代潮流,与农机推广结合起来,围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搞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做好培训是前提;与农机生产厂家相结合,在现阶段,与生产企业联合培训,既解决了缺乏专业师资的不足,又提升了厂家的售后服务水平,是一个双赢的好做法;与社会办学相结合不仅培训农机从业人员,还要培训社会急需的人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相结合 植保机械 收获机械 拖拉机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