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探索符合科研院所发展的产业化之路


刘卓 张桃英

对科研院所来说,科技产业化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形成稳定收入来源、增强“造血”功能的重要渠道,更是锻炼和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下文简称黑龙江农机院)产业化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探索,经历多年的曲折发展,目前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科技产业化之路,为全院“事业发展,职工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几起几落产业化

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返城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稳定单位职工队伍,黑龙江农机院开始了最初的产业化探索。到了20世纪80~90年代,经商成为全民潮流,黑龙江农机院下设的研究所也纷纷“下海”,算下来,总共开办了十几个企业,但最终由于规模小、资金少、产品质量不过关、不善经营等因素陆续夭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黑龙江农机院拿出部分资产和技术先后创办了两家由院管的规模较大的公司:生产田间作业机械的华昌公司和以设施农业研制为主的蓝箭公司,在当时掀起了科技产业化工作的一个小高潮。但受到机制和体制因素的制约,华昌和蓝箭公司先后停办。

2002年,黑龙江农机院总结了发展科技产业化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以研究所为主体发展科技产业的模式,使产业有领域有方向。研究所作为产业的技术创新部分,创办的产业是所科研成果转化的载体和延伸。为此,黑龙江农机院把田间机械所和试制工厂整合成为沃尔科技公司,使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一体,为企业增添了无限活力。之后,黑龙江农机院又陆续以研究所为主体创办了多个集创新、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科技产业化实体。产品涵盖了田间作业机械、畜牧机械、设施农业设备、节水灌溉设备、机电产品、农产品、食品加工、工程咨询设计等领域。黑龙江农机院主管科技产业化的副院长潘亚东告诉记者,目前,由该院参股和控股的所经营的公司已经达到10个,一批产业化的农机装备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新一代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影响的产品,这是该院多年来坚持创新与转化,终于在汲取了一次次经验教训之后,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据潘亚东介绍,黑龙江农机院虽然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仍然存在很大的事业费缺口,每年缺口近400万元,经费不足部分必须依靠发展产业化来弥补。另一方面,作为科研单位,每出一项成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由于农机企业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让无法获得合理收益,科研成果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不发展科技产业化有如捧着金饭碗过穷日子。权衡再三,决定在成果转化上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支持农机工业发展。二是自己直接进行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依靠自己的力量谋发展。通过科技产业化实现补充事业费不足,稳定人才队伍,调动员工积极性,为创新提供所需资金。“应用型科研单位发展科技产业化是势所必然,对此,全院上下都已统一了认识。”潘亚东说。

一年一个新台阶

2003年以来,全院职工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精心培育,今天产业化之花悄然绽放,产业化工作一年登上一个新台阶,成果令人刮目相看。2003年,全院总产值仅有1412.4万元,2004年达到1742万元,2005年为2200万元,2006年为5140万元,到2007年则增加到了7350万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43%,逐年显现院发展产业化成效。

据潘亚东介绍,在黑龙江农机院控股的10个公司当中,沃尔公司和桦联公司是其中主力公司。沃尔公司主要生产旱田作业机械,其产品的技术和性能都达到和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旗下产品包括:2行和4行马铃薯栽植机、1行和2行马铃薯收获机、6行到11行的系列气吸式播种机、系列液压折叠喷雾机、系列6行到9行的免耕播种机、7行、9行甜菜精密播种机、3行玉米收割机,2.1米和2.8米幅宽的联合耕整作业机。其中马铃薯栽植收获机和系列免耕播种机已经成为拳头产品,播种机等产品不但销往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甘肃等省(区),还远销俄罗斯、英国等海外市场。2007年,沃尔公司共生产10种产品840台,创造产值1000万元。2008年上半年其生产的各种农机产品销售一空,供不应求,实现销售额900多万元。

设在佳木斯的桦联公司是黑龙江农机院2005年收购的一家破产农机企业,经过改造,浴火重生。2007年产值达到156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918万元,利润150万元,上缴税金109万元。主要生产插秧机、割晒机、打桩机等产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生产的桦联国际牌RR-4C型插秧机,带有自动平衡装置,4行机可以转化为6行机。由桦联公司于2006年12月从韩国国际公司引进部分技术,经过一年的攻关转化,目前除了一条皮带从韩国进口外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据了解,2007年生产的300台插秧机要销售一空,2008年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插秧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产业化 转化 马铃薯 免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08-5-21/nj_74559.html

  • 玉米小斑病分布
  • 玉米小斑病
  • 玉米大斑病分布
  • 玉米螟
  • 玉米螟1
  • 玉米螟2
  • 玉米螟3
  • 玉米蚜
  • 玉米大斑病
  • 玉米小斑病
  •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