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打通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2)


张桃英

种植方式多样化限制机插秧发展

这一轮水稻育插秧技术的兴起是建国以来的第4次,始于2000年,从江苏及黑龙江农垦发源,至今已历经8个年头。其中显现出的几个大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机插秧目前的发展速度与农业部规划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实现规划,还有很大难度。

按照农业部规划,到2015年,水稻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要达到70%;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要达到85%;收获机械化水平要达到80%;种植机械化水平要达到45%。

依据近几年来的发展态势,机收、耕整地两项完全可以达到目标,唯独种植机械化实现规划目标尚有很大难度。当前,距离2015年只有8年时间,要上升34个百分点,难度可想而知;如若种植环节的机械化目标实现不了,势必又将影响到主要环节70%的目标实现,从而导致项目规划整体落空。

其次,水稻多种种植方式严重影响育插秧技术推广的进度。当前,一共存在手插、机插、抛秧、直播、寄种、二段育秧、机摆秧七种水稻种植方式。其中,手插急于转向;抛秧萎缩锐减;直播少数地区与机插同时快速发展;直播诱惑性大,在部分地区与机插同时快速发展。

放眼全国,种植方式的选择态势已经大致明朗:在东北三省,机插已经成为农民自愿的选择;抛改插发展快、效果好,政府全力推进;机摆秧处于在试验示范中;直播无条件。

在长江中下游、黄河沿线单季稻地区,种植方式多样化,但是机插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还没能成为农民的自愿和最终选择,而是政府和农机部门努力工作的结果,仍属政府行为阶段。此地区具备直播抛秧的自然条件,因此,种植方式争论还将继续,如指导不当,三五年内直播将与机插同时并进,待直播弊端被农民认识时,机插才会成为主流。

在南方双季稻及西南单季稻区:大部分省份机插比例低,发展速度慢。这些地区具备抛秧条件,由于劳动力转移,农民急于选择新方式,先进地区淘汰的落后技术容易进入,重蹈覆辙。

之所以会形成上述态势,一是由于大多数地区具备不同种植方式的条件,农民不经过实践分不清谁优谁劣。二是因为机插优越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农民选择与政府原则不一致。

再次,政府农机补贴项目结构单一,目的性滞后。就农机化发展而言,购机补贴政策应该起到鼓励引导推广先进机械和先进农机技术的作用。目前看来,农机具购置补贴,起到了用现代设备武装农业的作用,而推广先进技术的作用,则体现不足。

全力打造“排头兵”

如何应对上述三方面的问题,促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健康发展,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成员陆为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调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首先,增加育插秧单机补贴比例。对于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民已经认可的机械,补贴30%已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插秧机、播种流水线等先进机械,农民尚未完全认可,补贴30%难以调动积极性。近几年机插秧的快速发展,是农机部门努力拼搏及各地实施单机补贴的结果。各地对于插秧机的补贴实际高达80%左右,因此,提高补贴比例,并坚持长期实施已是势在必行。其次,实施机插面积按实补贴。近10年来,我国水稻单产提高速度始终有限,推广机插可能是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实行机插面积补贴,鼓励农民机插,不仅可以为粮食增产提供可能,同时也可以帮助农民增收,摆脱落后农艺的羁绊。黑龙江为了推广深松每亩补贴5元,2007年深松面积便急剧上升,达到4810万亩。浙江、上海对采用机插的农民每亩补贴20元至30元不等,同样起到了重大作用。原直播占绝对比重的局面得到扭转,机插已成燎原之势。

要将项目县打造成为“排头兵”,力促项目县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所谓出成果,首先要在发展速度上有所加快,包括机具增长率、机插增长率和机插率。其次是提高发展质量,从产量水平上来说,要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从效益水平上来说,要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此外,要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起到带动效应,推动其它环节的机械化。

所谓出经验,首先是在技术上,推动育秧、整地、插秧、田间管理、水、肥、药的本土化。其次在政策上,完善购机补贴政策,加强考核监管。再次,在组织上,完善运行机制,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

所谓出人才,一是要出业务骨干,既包括农机的骨干,也要有农业的骨干;二是要出典型,即农机大户和种田大户;三是出产业化管理人才,包括专业公司与合作组织的管理人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整地 农机具购置补贴 单季稻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