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


徐顺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江苏农业机械化也实现了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正向高级阶段迈进,掀开了江苏农机化发展史崭新的一页。

回望30年改革开放的“流金岁月”,江苏农业机械化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化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以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为特征的农机化发展之路,在江苏这片热土上越走越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蓝图,已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农机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855万千瓦跃升至2008年的350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从1.2万台发展到12万台,联合收割机由295台发展到8万台,分别增长了3倍、9倍、10倍和265倍,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江苏速度”。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省农机部门一手抓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一手抓特色农机发展。各种适应畜禽水产养殖、蔬菜园艺和多种经济作物生产以及产后加工机械的发展明显提速,农机装备结构不断改善,农业装备领域的空白不断得到填补。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升。1978年,我省稻麦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只有56%、4%和1%。2007年,全省稻麦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了83%、52%和94%,分别是1978年的1.5倍、9.2倍和77.1倍。“九五”期末,我省三麦生产和水稻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近几年来,江苏农机人把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近8年的努力,江苏水稻种植机械化在全国率先取得了技术攻关和推广成效的“双突破”,为我国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无锡、常州及江都、如东、张家港3县(市、区)及150多个乡镇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全省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已为时不远。

农机服务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跨区作业和农机服务市场化的发展,一大批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8年,全省农机专业户超过18万户,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达3300个。2008年全省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预计达8万台次,作业收入33亿元,农机服务经营总收入将达到150亿元。

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江苏农机人在全国农机界率先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大胆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江苏从日本引进成套水田机械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以1997年中日合资建立洋马农机(中国)有限公司为标志,江苏农机行业开启了全国农机系统对外开放的新篇章。日、德、韩等国外的知名农机企业纷纷落户江苏,环太湖和沿江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型农机的生产集聚区。江苏农机对外开放促进了农机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也带动了民族农机企业发展壮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全省农机制造已形成了民资、外资为主体,竞相发展的新局面。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已达260多家,年销售收入439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税利达到32亿元,出口达到45亿元。全省农机产品已达4000多种,部分产品已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2007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农业劳动力减少了662万人,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了42个百分点,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1095千公顷,而人均粮食产量增长了2.3倍。在农业劳动力及耕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江苏能够保持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农业机械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顾30年光辉历程,江苏农机化发展经历了从农机产权制度改革、农机服务市场兴起到探索农业现代化、国家投入引导下农机化科学协调发展的四个阶段,见证了江苏农机人艰难探索的足迹。

1979-1985年的六年里,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确立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各种适合农户家庭使用的小型农机具,如手扶拖拉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在这一时期得到大量发展,解决了耕翻、脱粒、加工及农产品运输等环节的机械化。1986-1995年的十年间,江苏大力推广田间作业机械,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全省重点发展了以“三机一器”(即三麦少免耕条播机、开沟机、割晒机和化肥深施器)、联合收割机为代表的田间管理机械,“三麦”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并为解决水稻收获机械化打下了技术基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联合收割机 农业机械化 拖拉机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