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化肥

利弊之争:化学肥料传入中国早期的论战


 【史海钩沉】

  1905年至1910年,西方人开始在市面上向中国人赠送一种名曰肥粉的化学肥料,同时逐渐在福建与广东两省进行销售。1913年之后,随着化学肥料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与使用地区的渐次推广,国人围绕化学肥料的争论也甚嚣尘上,主张大力进口并推广使用者有之,反对进口者亦为数不少。卷入争论的不仅有“中央”农矿部、各省建设厅与农矿厅、各级地方政府、各地农校与农业机关,还有洋行、经销商以及直接的消费者农民。他们以《农业周报》《农报》《实业公报》《大公报》等各大报刊为阵地,围绕化学肥料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利弊等问题,展开了持续的争论。这场论战发生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融汇之时,且值世界各国处于经济恐慌之时代,“莫不竞相提倡改良农业,增加生产,巩固农业经济,以为立国永久之基础。……最关切要者,则为适宜肥料之施用。”(张范村:《管理化学肥料之真谛》,《浙江建设月刊》1933年第7卷第5期)因而,这场围绕化学肥料的争论既体现了时人强烈的经世情怀,亦充分展现出中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的矛盾与冲突。

  化学肥料之所以被反对,首先是基于其“洋货”属性,从而被视为西方对中国进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侵略的一种手段。“帝国主义者外和而内险的变相侵略政策,却有比日本硬干手段还厉害的!这种政策是什么?就是化学肥料推广政策”(第秋:《危哉!舶来化学肥料之推广》,《农业周报》1930年第13期)。一旦国人习用化学肥料却又不能自主生产时,则农业利权尽操于帝国主义之手。为了实现侵略之目的,“外人调查时,明为视察商业”,实际上却暗中进行着地图考察与校对工作“以作军事上之需用,此种阴谋,颇含政治性质”(大中华农业改进会:《帝国主义侵略中之肥田粉事业》,《农声月刊》1933年第172期)。同时,大量化肥进入中国,已成为经济上一种隐患,“总计自民元至二十一年共28461102担,值洋83389838两”(马寿征:《化学肥料在中国之历史》,《浙江建设月刊》1933年第7卷第5期),金钱的流出让时人颇为惊惧。在强烈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感之下,抵制化学肥料这种洋货便成为抵抗外敌侵略的一种表达方式,“除对于其肥料推广取绝对不合作主义以外,同时都步着可敬而痛快的壮举和声调,一致进行,不让他伸足于东海以西,以保全我农业要素的完整”(《拒绝舶来化学肥料》,《农业周报》1930年第18期)。在此民族情感支配之下,有些学者明知化学肥料对农业生产有所补益,亦强烈反对进口化学肥料。

  其次,化学肥料在销售中存在着品种单一、优劣掺杂、标识不明、夸大其词等弊端。当时市场销售的化学肥料有蛾眉月牌、牛头牌、鹿牌、狮马牌等品牌,有肥田粉、粪精、饼精、灰精、骨精等名称,其主要成分皆为硫酸铔,对此洋行在销售时并未清楚标识,反而“以夸大之广告眩愚农之耳目”(陈方济:《对于人造肥料推广之管见》,《中华农学报》1926年第48期)。中央大学农学院曾对上海销售的泰山牌肥田粉、九牛牌肥田粉、人狮牌黑色和合粉及白色肥田粉进行化验,其结论皆是用之有损无益(蔡无忌、姚醒黄:《中央大学农学院复江苏省农矿厅函》,《农业特刊》1930年)。有些地方所售肥田粉存在“对于有效肥料保证成分不符”“有效肥料成分不按公式配合”等问题(矿产调查所:《卜内门蛾眉月牌完美肥田粉分析报告》,《浙江省建设月刊》1930年第34期)。加之奸商渔利,“每用劣质货品在市混售,农民罔知鉴别,利其价廉,误购劣品以致贻害农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学肥料 小麦 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