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马铃薯重大病虫危害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病虫防控处置率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占防控面积的3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
二、防控对象
依据马铃薯不同种植区重大病虫发生特点,确定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黑痣病、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四病三虫”为重点防控对象。
三、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优先采用抗病品种、种薯处理和健身栽培等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强化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众联防联控相结合,将马铃薯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
四、防控技术措施
(一)晚疫病
1.苗期:(1)推广抗病脱毒种薯。(2)种薯处理。提倡小种薯播种,需切块的,切刀用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浸泡消毒;种块可选用噁霜·锰锌或霜脲·锰锌等药剂拌种,旱作区可用马铃薯专用浸种剂加上述两种药剂混合拌种,种薯拌药后避光晾干播种。(3)健身栽培。推广高垄、大垄栽培,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轮作或套种,禁止与番茄轮作。
2.生长期:(1)控制徒长。在现蕾期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控制徒长。(2)严密监测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确定防治最佳时机。(3)中心病株处理。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将薯块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或销毁,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霜脲·锰锌或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药剂进行封锁控制。(4)流行期药剂控病。依据监测结果,从现蕾期开始间隔7天喷施1-2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丙森锌、双炔酰菌胺等进行预防;田间见病后,应立即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选用治疗性杀菌剂,如烯酰吗啉、氟吡菌胺·霜霉威、噁唑菌酮·霜脲氰、霜脲·锰锌、锰锌·氟吗啉等药剂喷雾防治2-4次,施药间隔期5-7天,喷药后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5)收获前预防块茎感病。马铃薯收获前2周进行杀秧,把茎叶清理出田外集中处理。杀秧后地表喷施一次霜脲·锰锌或醚菌酯预防块茎感病,选择晴天收获。
3.贮藏期:入窖前剔除病残薯,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贮藏前用硫磺或百菌清熏蒸消毒贮窖。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1-4℃范围,湿度不高于75%。
(二)早疫病
选用早熟耐病品种,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百菌清、异菌脲、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三)病毒病
采用优质脱毒种薯播种。生长期根据蚜虫发生情况,采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加矿物油进行喷雾防治。
(四)黑痣病
1.农业措施。选用干净无病种薯播种;实行三年以上轮作,最好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倒茬;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带出田外较远处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消毒。
2.化学防治。播种时薯块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异菌脲)加滑石粉拌种,拌匀后直接播种。播种时用醚菌酯悬浮剂(或异菌脲)进行沟内施药,使药物均匀附着在土壤和芽块上,然后覆土。苗期用醚菌酯悬浮剂进行叶面喷施。
3.生物防治。用木霉菌或双核丝核菌生物药剂,发病期喷雾防治1-3次,或播种时用木霉菌拌种,可减轻发病。
其它土(种)传病害防治方法可参考黑痣病。
(五)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
1.农业措施。秋季深翻地,减少越冬虫源。清洁田园。清除田园及周边杂草,带出田外处理,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
2.物理措施。田间安放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地下害虫成虫,控制虫源基数。
3.化学防治。可选用辛硫磷拌种。播种、苗期毒土处理。选用吡虫啉、噻虫嗪、辛硫磷、氯氟氰菊酯、氯吡硫磷、敌百虫等与适量土壤、细沙拌匀沟施,或拌入底肥中,苗期顺垄撒入土表。用辛硫磷、噻虫嗪等药剂,在苗期结合灌水灌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zw/2017-4-13/22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