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环保工作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难题。
环保经费不足,监测缺乏必要的仪器和设备,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执法能力不强,在工作中执法权限不足;环境监管不力,项目审批中“先上车,后补票”、“上车后,不买票”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队伍不稳,绝大多数乡镇目前仍然是一无机构二无人员等问题制约着基层环保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往往使基层环保工作陷入僵局。
为解决基层环保工作的窘境,浙江省嘉善县投资金,添人手,通过出台“以奖代补”的政策,减少农民的负担,通过在乡镇设立环保所,使环境监管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通过建立环境监控中心,为基层环境监管扫除“盲区”,激发了乡镇一级环保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让环保工作在基层“活”了起来,探索出了一条让环保深入基层的有效路径。
浙江省嘉善县地处太湖流域下游的鱼米乡,经济发达,但环境压力也大。城乡统筹后,环保部门的监管任务不断加重。为解决基层环保工作的窘境,嘉善县投资金、添人手,把工作做到基层,激发乡镇一级环保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让环保工作在农村基层“活”了起来。
财政补助,给农民减负
姚庄镇在农村污染治理方面一直走在全县前列,并于今年被列为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批试点。
“畜禽养殖污染长期困扰着我们,一直在治理,可污染也一直反弹。”姚庄镇陈国荣副镇长说。其原因,主要是养殖以散户为主,治污的单位成本高,加上近两年猪肉市场行情低迷,要农户们再掏腰包搞环保,难度可不小。
为减少农民的负担,姚庄镇出台了”以奖代补”的政策,对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农户按每户投入的50%给予补助,包括建设沼气池每给予每立方米90元的补助。姚庄镇展幸村养猪大户戴白弟就是受益农户之一。老戴的养殖场治污投入5万多元,近3万元来自政府财政。养殖场的环境好了,病猪少了,出栏率高了,老戴的收入也多了,老戴很开心,环境意识也提高了一大截:“搞治理不但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我们养殖户的需要。”
猪粪干湿分离后该往哪运?做什么用?这运输费、处理费又由谁承担?这些问题也是农户普遍关心的。为解决农户的困惑,姚庄镇对养殖废弃物的运输按每吨19元给予补助,并成功引进了有机肥生产企业,将猪粪经过处理后制成有机肥,与蘑菇、芦笋、果园种植结合,形成高效生态种养模式。
目前,姚庄镇政府先后投入400多万元财政资金,对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的249户养殖户(场)进行整治,要求按照“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的规范标准,在今年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增加人力,随时候命
环保部门基层机构不够、人员不足,是个老问题了。以前,嘉善县环保局给基层信访群众的第一答复往往是:“今天跑不出,明天来行不行”?群众心一急,火气一上来,这矛盾也就大了起来。该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
早在2000年,当大多数人对乡镇环保机构还很陌生的时候,嘉善县就开始“调兵遣将”,从环境监察大队中拨出人手,在西塘镇建立了监察中队。
嘉善县环保局纪检组长薛生华告诉记者,在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之后,2002年嘉善县将全县11个镇中地域相邻、产业状况和污染特点相近的乡镇进行大致划块,分为3个环境重点监管区域,设立了魏塘、西塘、姚庄3个环保所,各调配13人~16人,采取相对集中管理的办法,使环保监管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姚庄环保所所长钟敩自信地告诉记者:“所里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24小时的高效信访处理机制。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将有关处理过程的信息在24小时内向群众回复,执行率100%,再没有出现过群众到上级单位上访的情况。”
不光在人员配备、硬件设备上实现了升级,嘉善县环保局还将权利下放,让环保所有了实权,能办实事。“比如对企业的治污监督,该罚的罚,该整改的整改,我们说了也能算数。”钟敩说,“当然,我们坚持寓监管于服务,处罚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帮助企业提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没有激化之前,把问题处理,既保障了群众环境权益,反过来,也使企业能正常生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9-09-11/141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