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科学家欲将二氧化碳囚禁于地下


    将二氧化碳“囚禁”起来,关进地球的深处,若干年后,这些温室气体还可以转化为碳酸盐,供人们开采使用———这一想法并非天方夜谭。日前,专家正在研究论证一项大规模将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混合气体注入地下煤矿的计划,并进行了区域性示范。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了解到,一旦该计划成功实施,意味着未来我国的二氧化碳减排负担可能因此减轻。

  “关押”CO2

  能一举三得按照计划,二氧化碳和氮气混合之后,将被关进煤矿深处,初步选定的“囚禁”地点位于河南省内的部分煤矿区域。在专家看来,这一措施既能起到“囚禁”二氧化碳的作用,还能有效提高煤矿瓦斯的产出率,减小采煤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让二氧化碳去和煤矿中的甲烷争夺‘领地’,甲烷基本上只有离开煤矿的份。”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现代化工研究室能源环境工程组的王胜博士告诉记者。

  据介绍,在一些地质结构相对比较完整的废弃矿井或煤区,由于技术或者经济上的原因,往往有很多深层煤无法开采。当二氧化碳注入到这样的煤矿后,由于煤体表面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大约是对甲烷吸附能力的两倍,因此通过二氧化碳和甲烷两者之间的竞争,二氧化碳有效替换煤层吸附的甲烷,最终被煤体所吸附。就像一场圈地战争,原先煤矿中的甲烷气体到最后都将被驱赶出来。“这样一来,人们既能够处理掉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还能获得额外的甲烷气体用作能源,一举两得。”王胜表示,从理论上来说,我国许多大大小小的煤矿井,都是很好的二氧化碳“囚禁”地点。

  “囚禁”技术目前还存缺陷

  不过,这一计划大规模实施的时间还未定。“将二氧化碳‘囚禁’的技术,还需要不断改进,人们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比如填埋在地下的二氧化碳会不会在哪天泄漏出来?海底的二氧化碳增多会使海洋水体变酸,可能会对海洋生态产生负面影响等等。”王胜告诉记者,迫于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的压力,我国也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囚禁”方法。

  记者从专家处了解到,在我国,另一项将二氧化碳大规模转化为碳酸盐物质的化学“囚禁”法也已进入了实验室阶段,这些技术的成熟都将有助于未来的二氧化碳气体减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海洋 温室 处理 大气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