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这十年,我们一直在与风沙作战


张桃英 张德健

日前,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等七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方面反映了保护性耕作研究取得的突出成就,同时也显示出这一技术本身的重要价值。因此,关注“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项目,并不仅仅是为了它的奖项光环,更是为了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状况。带着这样的初衷,记者采访了项目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路战远。

立项背景:65.9%的农田被风蚀沙化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主要的农牧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涉及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等13个省(区)的234个县(市、旗),总面积达81万平方公里。这片区域干旱、风大、土地沙化、尘暴频发,仅在内蒙古风蚀沙化的农田面积就占农田总面积的65.9%。因此,借鉴国内外经验,研究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该地区减少农田风蚀、遏制草原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先后在山西、河北等地开展了一年一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关键机具”等方面的研究,针对性解决了北方玉米、小麦的免耕播种问题。但在农牧交错区,一是缺乏用于牧草与小杂粮的免耕播种机具,现有免耕播种机因播深与播量难以控制而无法实现牧草与小杂粮免耕播种;二是缺乏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和抑制扬尘技术,农田、草原扬尘依然是尘暴的主要来源;三是缺乏杂草综合防控技术,部分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日趋加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保护性耕作技术全面推广和其整体效益的发挥。

针对这一系列难题,在国家农业部、科技部及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00年启动实施了“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项目,开展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抗旱防尘、杂草综合控制及农田、草原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

项目实施:技术与装备推陈出新

首先,创新了农牧交错区小杂粮与牧草免耕精量播种机和种床整备、精量排种关键技术。针对农牧交错区地形复杂、沙石多、根茬硬,牧草及小杂粮免耕播种易拥堵、播深与播量控制难,无法实现免耕播种等问题,研究形成了免耕播种种床整备技术和精量播种与防堵技术,研制了两组开沟器、无级调速器控制的钉轮组合式排种器、由液压控制的平行四连杆高地隙机架、小杂粮与牧草系列免耕精量播种机。

其次,创新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抗旱防尘机理与技术。系统研究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土壤径流、水蚀、风蚀、土壤水分和有机质等关键因子、变量关系和作用机理,提出了秸秆覆盖量、留茬高度、带状秸秆覆盖幅宽等技术指标,丰富了保护性耕作理论,形成了适合保护性耕作农田草原蓄水保墒与抑制扬尘的关键技术与模式。

项目组还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杂草的演替规律和综合控制技术的原理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首次系统研究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杂草种类、发生密度、发生频度和危害程度等因子的影响及其数量关系,填补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发生及演替规律研究的国内空白,提出并建立了“以轮作等农艺措施为基础,机械、化学等方法相结合的杂草综合控制技术及体系”。

此外,集成创新农牧交错区农田、草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也是项目的一大功绩。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集成创新了抗旱防尘、机械免耕播种和杂草综合控制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农牧交错区农田秸秆(留茬)全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农田秸秆(留茬)带状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草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其配套的机具系统。

项目成果:十载努力 多项突破

“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项目周期长达10年。为了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把风沙从农田里“赶走”,项目组不但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装备创新,而且在工作机制方面上实行创新,建了首席专家负责制,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与任务,强化产学研推结合,农机农艺结合,明确职责,统分结合。经过近10年的努力,在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相关理论与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耕 干旱 草原 风蚀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