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农机发展创新路 兴机富民立新功


樊春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陕西省咸阳市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物质保障。这其中农机化领域的变革也格外引人注意。

农机投入、运行机制发生两次变革

一是由人民公社化国有和社队集体所有的国有国营向“户有户营”的变革。二是由分散的农机经营向市场化、产业化的变革,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农机经营与投入体制。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机经营也日趋合作化、专业化,各类常年性、季节性合作组织不断涌现,2008年底达到260多个,农机专业户2.6万户,从业人员5.2万名,逐步形成了农机服务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咸阳市农机作业、销售收入达12亿元。经过多年引导,小麦跨区机收在全国创出了“咸阳品牌”,该市的210多个机收作业队万名农机手每年跨7省区作业,连续4届被评为全国“跨区机收先进单位”,引领了农机作业市场化;在市区北部建成了占地350亩的农机销售大市场,吸引了全国100多家知名农机生产企业及客商入驻市场,成为西北最大的农机集散地,也是全国十大农机市场之一,年交易额达5亿元。全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8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0万元,共6525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近2亿元。

农机服务功能实现两大突破

一是实现了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突破。改革开放初期,农机作业主要是机深翻,20世纪80年代主攻小麦机械化播种,大力推广旋耕播种、山地水平沟播种、施肥沟播等机械化播种技术,90年代主攻小麦机械化收获,大力推广小麦联合收割技术。在基本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2000年以来主攻玉米机械化播种,大力推广硬茬播种、带状旋播技术,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下大力气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技术,基本攻克了最后一道难关,结束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历史。

二是实现了农业新兴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突破。近年来,咸阳市“围绕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和新农村建设,以减轻农业关键生产环节劳动强度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资金使用原则和方向,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对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果园耕作机械、设施农业大棚卷帘机和玉米联合收获机进行区域性重点补贴推广,四类新兴机械的补贴资金占到总资金的45%。

农机发展由替代性转变为保障性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自办机械化后,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拖拉机以其高效率很快替代了胶轮车,翻转犁替代了关中农民所谓的人力“幸福犁”,播种机替代了畜力耧,脱粒机替代了碌碡,机动喷雾器替代了手动喷药机,推土机替代了农田基建中的“人海战术”等等,及至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收割机等新型机械的推广与普及应用,农业机械已经替代了农村近70%的人工劳动,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随着咸阳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快速变化,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各类现代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但改变了农民的耕作习惯,而且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保障,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保障。农机作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提高后,为农民腾出更多的精力发展畜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农业新兴产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率,促进了产业的壮大升级;现在的“三夏”大忙变成了小忙,从过去的一个多月缩短到一周左右;近年来,咸阳市在外务工农民每年都在90万人次以上,年拿回收入35亿元,这些劳务输出人员之所以在夏秋“两忙”季节不再以牺牲工资为代价而返乡种田,就是因为有大批农业机械作为坚实后盾,凸显了农机的保障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农业机械 产业化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