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礼好
近两年来,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遭遇发展的瓶颈。农机行业似乎也不例外,除了极少数活得较为滋润,大多都过得颇为艰难。而身在大都市的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公司,更是即将不复存在。
据知情者透露,上海纽荷兰(下称“上纽”)合资双方已经完全分手,正在进行最后的资产清算和人员安置。“上纽”中方主管上汽集团已经不打算搞拖拉机,而外方凯斯纽荷兰则计划在常州重建一厂——那里农机供应链非常发达,从事农机生产,应该会比身处繁华都市的上海要强得多。
“上纽”在合资十多年后,如此黯然出局,不禁让人唏嘘。旗下上海50拖拉机曾是我国拖拉机市场的一款经典机型,畅销全中国。实际上,“上纽”有好的产品、有好的品牌积淀,当前中拖还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如果经营好上海50,“上纽”仍然可以获得不错的市场空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农机行业一个理。自合资以降,“上纽”少有赢利,这对进入中国市场以求谋利的外方是个很大的打击。尽管这两年“上纽”也做了一些挽救措施,但随着今年市场形势急剧下行,也成为压垮“上纽”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纽”为什么不行了呢?在我看来,首先是当地政府和上纽的中方股东上汽集团对下属企业不重视,对农机产业不重视,无意也不感兴趣去了解并深度理解农机行业。一个小小的“上纽”,年销售额不过区区几亿,对年销售额数千亿元的上汽集团来说微不足道。作为子孙公司,被上汽集团极度边缘化,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不重视的结果就是任其自生自灭。
作为合资企业,“上纽”具有先天的体制劣势,致后期整合不力,资源难以聚集。上面说过,“上纽”股东一方是国有企业,上级不重视,而外方又无能为力,企业决策效率低下,难以产生协同效应。本来,依靠全球第二大农机巨头凯斯纽荷兰的优势,“上纽”可把外方的优势产品与技术资源导入合资公司。但是自合资后,双方在文化整合方面,一直是两张皮。
此外,身处大上海,从事低利润的农机产业显然不是什么好地方。上海人力成本高,工资过低就吸引不来人才,一些年轻有为的“上纽”员工出于待遇太低选择了离职。而同样的待遇,在三线城市可能会招到更好的员工、能更让员工安心干活。成本高企还导致产品定价缺乏竞争力,一拖地处洛阳,雷沃地处潍坊,这些三线城市与作为我国一线城市、全国金融中心的大上海来说,造拖拉机显然更有成本优势。
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龙头农机企业正加大力度向海外拓展,随着中国资本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中国农机企业的不断壮大,国际并购一定也会成为未来中国农机企业的必修课。“上纽”的际遇,无论是对于今后走向国外的国内农机企业,还是对于那些即将入华的外资农机企业都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14-12-3/237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