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龟这项集兴趣与投资于一体的事情上,钻研8年时光后,东莞高埗小伙莫枢伟并不满足于手里已养殖的3000多只石金钱龟(以下简称“石龟”)。最近,他正盘算着把家里的一栋出租楼收回来,用于扩大养殖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在东莞,类似莫枢伟这样的龟类养殖户已经超过3万户,年产值已超过70亿元。除却兴趣使然及看重龟本身的多重价值,激励人们对养龟趋之若鹜无疑是最近5年来持续水涨船高的龟价。在行业内部的普遍看好种苗保留的背景下,多个品种龟苗身价,在过去5年内普遍上涨了二至三倍。
金融危机后的意外火热
回顾东莞的龟类养殖,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彼时,香港是世界龟业主要养殖生产和消费集中地,因为和香港比邻,且较早承接港资企业的产业转移,东莞发展龟类养殖在珠三角地区起步较早,但养龟多以业余爱好、用于观赏为主。
有着超过30年龟类养殖经验的黄明(化名)算得上是东莞第一批专业养龟人。1983年,还是一名国家公务员的黄明在工作中首次接触到龟类养殖,当时,家庭养龟是龟类养殖的主导模式,他就在自己家里利用闲置的阳台、天台和房间尝试养龟,其中主要养殖金钱龟。
在长期的朝夕相处中,黄明逐渐认识到金钱龟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习性,知道了金钱龟野生龟驯养、亲本选育、苗育繁育和成品龟养殖等主要生产环节上要注意的事项,并掌握了龟饲料投喂、病害防治以及日常管理等关键技术。随着养龟经验的积累,黄明将金钱龟养殖技术和模式推广到其他诸如石龟、眼斑水龟和平胸龟等龟类品种养殖上,实现了龟类养殖品种、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
尽管东莞的龟类养殖历史已有超过30个年头,可直到国际金融危机前,受养殖技术瓶颈迟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龟的多重价值尚未获得广泛认知等因素制约,养龟仍旧属于少数人从事的行业。
作为全国龟鳖产业专家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顾博贤对那一阶段的印象颇为深刻。2004年,顾博贤曾来到广东推广黄缘盒龟养殖,但却被当地群众以难养活为由拒之门外。同一年,东莞一名本土居民“饮头啖汤”,从外地引进1000只黄缘盒龟苗进行仿野生养殖,最终因缺乏养殖经验,未能给龟苗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而全军覆没,血本无归。
意外的转机出现在2009年。其时,正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东莞实体经济尚未复苏,不少企业主开始盘算着产业转型,而恰巧在当时,人们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摸清了各类龟品种的生活习性,有关龟类养殖成活率低、死亡率高、产蛋率低等瓶颈逐个得以突破,加之人们对龟类养殖的价值认可逐步提高,一些企业主开始投身加入到养龟这一行当,动辄投资上千万元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开始在东莞出现。
在东莞市龟业研究会会长袁进求看来,这一现象又带动了大量家庭散户参与其中,使得东莞的龟市在最近数年持续红火,如今已发展成为以金钱龟、石龟、黄缘盒龟养殖为主、多品种龟养殖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养殖人员也从早期的以农村养殖为主转变为由工厂企业主、商人、下岗工人、在职公务员、退休干部等构成的多层次结构。
“他们当中既有利用自家楼顶进行家庭养殖的,又有利用原先的工厂厂房经过改造,进行规模化养殖的,也有租用农田进行生态养殖的。”袁进求介绍说。
养龟致富的吸引力
“我家里养了100只石龟,其中一些自从冬眠过后就不进食,看尾巴也没有得肠胃病的症状。现在重量不增反减,我该怎么办?”
5月9日上午,一月一度的东莞市龟业研究会技术交流会在东莞市区一家酒楼如期举行,来自东城温塘的一名养殖户在会后走到技术咨询台前,希望研究会能够帮其摆脱眼下的困境。
在得知来意后,现场的技术指导人员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建议养殖户先回家将不进食的石龟泡在含有葡萄糖的水中,以确保基本的营养供给,再重新检查一下是否按照石龟的生长习性,创造适合的仿野生养殖环境,如将温度控制在28度至30度之间等等。
事实上,自从2013年成立以来,龟业研究会不时地都会收到来自养殖户的各种咨询及求助,为此研究会决定固定举办月度交流会,与养殖户之间的沟通与互助搭建平台,并通过网站、微信等为养殖户搭建销售渠道及平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11/hq_8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