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毕庄以蔬菜生产闻名遐迩。大毕庄镇农民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为解决天津市居民吃菜问题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种植蔬菜历史悠久
相传在150多年前,镇内的大毕庄村,就开始种植蔬菜。当时主要是自产自食,以大白菜为主(当年叫安宿堆)间或种些萝卜、大葱之类,总共也不过十来亩。约在1840年后,开始出现肩挑青菜入市贩卖的村民,尽管数量不多,但也是由自食转变为商品出售的开始。1900年后,镇内各村也都相继有了蔬菜种植。1935年后,镇内各村养船户,因水路被堵,则纷纷卖船买地种园子,促进了镇内蔬菜种植的发展,至建国前夕,镇内园田就扩展到1000多亩,仅大毕庄村就达300多亩,蔬菜种类也随之逐渐增加,由春季的萝卜、大葱、圆白菜、韭菜、辣子到连秋冬的菠菜、大白菜,直至入冬的青黄韭菜等都有种植。
由于该镇种植蔬菜历史悠久,菜农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相互交流经验,当地的蔬菜种植技术,如整地、育苗栽培、植株调整、茬口安排等得到不断提高。其中在保护地栽培上,镇内大毕庄村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出现过小面积长条式纸棚当时叫“一窝龙”,后来,阳畦、大纸棚、暖室、玻璃暖窖等相继出现。
五十年代的大毕庄蔬菜生产
建国后,经过土改,镇内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全镇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上市蔬菜数量猛增,特别是大毕庄村蔬菜种植在市区已小有名气。1953年——1954年,华北地区农业研究蔬菜专家蒋明川等来天津蹲点时就选定在大毕庄,他们一面指导蔬菜生产技术和解决生产难题,一面总结村内蔬菜种植经验,进一步促进了蔬菜种植的发展。
为满足城市人民吃菜需要,达到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供应,自1957年始,大毕庄村菜农采取春提前、夏排开、秋错后、冬贮藏的做法,收到很好效果。1957年11月,在国家农业部组织下,北京、河北、山东等华北地区36省市,及中国蔬菜专家等组成的百余人代表团来该村参观“细菜贮藏技术”。当时村内贮藏蔬菜十几种,达一百多万斤,受到专家的好评。
1958年4月正值蔬菜淡季,该村接到市主管部门指示,蔬菜供应范围由原来供应河北区扩大到面向全市。
同年12月,大毕庄村大队长王洪霈代表大队,出席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大会”,领回了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先进单位奖状。此后,大毕庄村蔬菜闻名遐迩。
九十年代大毕庄镇蔬菜生产情况及特点
1、截至1995年统计,大毕庄镇现有园田面积11824亩,占东丽区蔬菜种植面积的1/3左右,因而在蔬菜年产量和蔬菜年产值上,居全区各乡镇首位,仅就1994年统计,全年全镇共销售蔬菜8116万公斤,为供应人民吃菜需要作出了突出贡献。
2、该镇在传统种植技术基础上,大力调整蔬菜种植结构,不同形式的保护地覆盖率已超过园田总面积达105%以上。由镇农经委、镇科委承担的一种蔬菜改良式中棚生产配套技术及应用项目,在结构设计上为国内首创,具有结构简单、省工省材、采光保温性能好、操作方便等优点,在1990——1992年三年的研究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1995年统计,全镇已发展到4500亩。
3、园田机械化生产有了新发展。为提高菜农劳动生产率,使菜农从园田的手工劳动束缚中解脱出来,自1990年8月起,开始引进青岛——41型园艺拖拉机,应用于菜园、蔬菜大棚等田间耕耘,实现历史性的突破。经九年引进实践,这种小型园艺拖拉机具有在重量轻、操作方便、转向灵活、高效节能等特点,受到菜农的欢迎,截至1995年统计,几年来,全镇共引进这种小型园艺拖拉机99台。
1994年9月,该镇又引进草苫机,用它打制园田生产用的大量草苫子,这种机器比人工打制效率提高几十倍,在园田机械化生产上又迈出可喜的一步。
4、蔬菜经纪人在蔬菜流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全镇各村生产的蔬菜,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由各村统一按市蔬菜公司计划,实行统购统销;八十年代初,各村园田陆续开始实行承包到户,由承包商户自行安排生产,这样,各承包商户除完成收购任务外,将所余蔬菜自行销售;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蔬菜销售也已逐步全部放开,进入市场经济。在八十年代末蔬菜经纪人应运而生,他们有文化、善交际、重信息,与东北、华北许多省市地区的蔬菜市场国营、集体、个体蔬菜经营者建立长期稳固联系,为购销双方牵线搭桥,洽谈价格,提供服务,截至1995年,全镇蔬菜经纪人已发展到百余人,他们已成为镇内蔬菜外销的主要媒介和桥梁。以1994年为例,全镇全年共销售蔬菜8116万公斤,而其中经经纪人之手,外销了4057万公斤,占总销量的50%。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7-21/hq_3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