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他让“旱腰带”长出高产田


他是生长在岭南的异乡人,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渭北高原从事旱作小麦育种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

他培育出的品种,让旱区小麦从亩产60多公斤一步步增长为亩产450公斤的高产作物,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救命恩人”。

半个世纪过去,耄耋之年的陕西省长武县农技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退而不休,依旧奔波在田间地头。

都叫他“旱塬上的袁隆平”

国庆节过后,新一轮的播种期刚刚结束,本应是育种工作者一年中相对轻松的时节,梁增基却如往常一样,来到位于长武县郊区农技中心的试验田里。

“最近的工作量很大,观察苗情要汇总资料。”他神情严肃地说。

光阴倒转回1961年秋天,原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的梁增基被分配到长武县农机站。

长武,位于渭河以北、黄土高原边缘的“旱腰带”地区,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极为艰苦,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彼时更是外人眼中的苦穷之地。

比起只有几间土坯房的农技站,更为困难的是当地极为低下的农业生产水平。摆在梁增基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场景:秆如茅草,穗如蝇头,小麦生产十年九灾,平均亩产不到100斤,农民常年啃高粱面的“黑馍馍”还填不饱肚子。

但这个出身贫寒的广东高州小伙子没有退却。培育出与旱塬相适应的小麦良种,让老百姓吃上白面馍馍,成了他最初的动力。

“冬天,实验室里像个冰窟窿,老梁经常边哆嗦边写材料;夏天,炙热的太阳晒得皮肤发疼,老梁在田里一干就是一天。”农技站的老同事段长林说。

50多年来,梁增基培育的“长武131”“长旱58”等系列小麦新品种,攻克了旱作小麦“冻、锈、旱、倒、黄矮病”五大难题,生产上由多灾变为基本无灾,由低产变高产,亩产由上世纪60年代61.1公斤逐步提高到现在超过450公斤。

“要吃粮,找老梁。梁老师是咱渭北旱塬人的救命恩人,大家都叫他‘旱塬上的袁隆平’。”村民薛玲草说。

如今,梁增基培育的品种不仅覆盖了长武沿线“旱腰带”地区90%的耕地,也在甘肃、河南、山东等省干旱地区推广300多万亩,综合效应超过40亿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品种 播种期 田间地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