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水果种植技术 > 枇杷种植技术

枇杷的病虫害防治


(一)侵染性病害

1.树干腐烂病

树干腐烂病俗称烂脚病。该病初时多见于根颈贴近地面处的韧皮部变褐,病部树皮开裂起翘,逐渐扩大,也有往上蔓延至树干、主枝上的,严重时波及根颈四周,植株死亡。郁闭潮湿的枇杷园发生多,常见于朝西一面,和太阳曝晒有关。此外,嫁接苗的接合部也易发生该病。病原菌尚未查清。由土壤和病部组织病菌,病菌从伤口入侵。

防治方法:降低地下水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发现病斑,及时刮净病皮烧毁,涂70%甲基托布津50倍液,外缚草泥绳或涂水柏油保护伤口。刮病部后涂0.005%的赤霉素(920)加粪土,或用1∶4纯碱水擦洗,再涂波尔多浆,对伤口愈合效果也较好。

2.胡麻色斑点病

胡麻色斑点病主要危害苗木,造成大量苗木枯死,俗称“苗瘟”。初发病时,叶上出现黑紫色小点,后成灰白色病斑,连成大病斑,叶枯脱落。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侵染适温10~15℃,超过20℃明显下降,多湿的梅雨季节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排水和清除杂草。及时剪除病叶,拔除烧毁重病苗。流行前和发病初喷2~3次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苯来特1500倍液。

3.叶斑病

叶斑病包括斑点病、角斑病和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引起早期落叶,使树势衰弱。灰斑病还危害果实,引起果实腐烂。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多从嫩叶气孔或果实皮孔及伤口侵入。在温暖潮湿环境易发生,1年可多次侵染,梅雨季节发病严重。防治方法:搞好排水、修剪和清园,改善环境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春、夏、秋、梢抽生初期喷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隔10~15天再喷1次。

4.白纹羽病

白纹羽病在排水不良的果园或种植过深易发生。梅雨季节土壤中病原菌侵入根部形成层和木质部,造成根系腐烂,地上部枝叶枯萎。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一般是土壤带菌。

防治方法:调运苗木时要严格检疫。加强清沟排水和培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挖除病株掘除病根,进行土壤消毒。轻病树可在主干周围地面淋施70%甲基托布津,每株320克,或苯来特160克,在5~6月和9~10月间施药。主根病部应刮除,上述药液洗根,然后覆土。

5.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危害成熟果,引起果实腐烂。先在果实上发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果面凹陷,病斑上发生小黑点,排列成同心轮纹状,迅速扩展。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由风雨和昆虫传病。  防治方法:加强果园肥水和土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加强清园工作,减少病源。上年发病重的果园,于果实将转色时用0.5%~0.6%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喷1~2次,以保护果实。

(二)生理性病害

1.日灼病

日灼病可发生于枝干和果实。枝干日灼病初起时树皮干瘪凹陷,燥裂起翘,后病部扩大成焦块,深达木质部,似火灼状。果实日灼病发生后,果实阳面果肉被灼瘪,病部呈黑褐色凹陷干涸病斑,完全失去食用价值,又往往导致炭疽病盛发。果实转色期遇浓雾高温天气易发生,受阳光直射的果实也容易发生。长期裸露在烈日下的枝干,树皮容易灼伤。

防治方法:选育抗日灼病品种,培养合理树冠,使枝干不裸露于直射阳光下。加强土壤改良和培肥管理,使枇杷根深叶茂。果实转色期套袋或遇晨雾高温天气午前喷水。

2.叶尖焦枯病

叶尖焦枯病常导致枇杷极度衰弱,失去结果能力。病因尚未查明。该病初时叶尖变黄,后向下扩展,最后呈黑褐色焦枯。病叶轻则约1厘米长的叶尖焦死而变成畸形,重则病斑直径2~3厘米,病株叶片僵化或仅剩叶柄,或提早脱落,导致树上叶片十分细小。一般发生于初抽生的幼叶上,嫩叶长至2厘米时开始出现症状,夏叶发病最烈,其次是春叶,秋叶较少发病。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土壤改良和培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裂果病

在果实迅速膨大期,若久旱后骤降大雨,会造成果肉细胞迅速膨大将外果皮胀破,皮肉裂开。裂果即影响果实外观,又易引起多种病菌(主要是炭疽病)感染和害虫危害。该病多发生于树势过旺的徒长树及果皮过薄的品种,北纬25度以南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选用不易裂果的品种。在幼果迅速膨大期,勤根外追肥,如喷0.2%的尿素、硼砂或磷酸二氢钾等有较好的效果。果实转色期喷0.1%的乙烯利和套袋效果明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枇杷 品种 真菌 排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