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粮食作物种植技术 > 小麦种植技术 > 种植技术

廊坊市小麦节水模式及节水技术


    一、节水模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廊坊市小麦春季一般采用四水、五水模式,即返青水、起身水、拔节水(根据生产情况可二水合一)、开花灌浆水、麦黄水;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种植制度的改变和水源状况的变化,小麦春季第一水适当推迟,即减掉了返青水和麦黄水,在管理上逐渐改为起身水、拔节水(根据生产情况可二水合一)、孕穗水和开花灌浆水。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资源日益匮乏的实际现状,小麦逐渐演变成了目前以春季二水、三水模式为主的春管方式,即起身拔节水、孕穗水(根据生产情况可免浇)、开花灌浆水。据统计,2006年全市小麦二水模式麦田占麦田总面积的49%,三水模式占麦田总面积的42.8%。

    二、节水技术措施

    小麦节约用水、提高水分利用率有两大途径,一是水文水利工程设施节水,将水资源转化为作物的蒸腾用水;另一种是农艺节水,即通过采用综合农艺技术措施,依靠植物生理调节来提高蒸腾用水。主要措施是:

    1、选用高产多抗、耐旱品种,推广种子包衣技术

    多抗、耐旱作物品种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旱耐旱能力,当干旱发生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身水分消耗,有效抵御干旱危害而获得较好产量。上世纪90年代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以综合抗性好、高产稳产的京冬8号为主,搭配种植京411、京冬6号、轮抗6号、7号等,使廊坊市小麦单产首次突破了300公斤大关;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优质麦发展很快,以京9428为主体的新一代小麦逐渐成为生产主流,同时搭配的还有北农66、中优9507、中麦9号、农大3214、农大3291,以及轮选987、京0045等,为小麦生产的持续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廊坊市小麦单产水平稳定在330-360公斤范围内。在选用多抗耐旱优种的同时,还大力示范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据调查,近几年本市小麦包衣种子面积年均达30-50万亩,占麦田面积的20-30%,比对照平均亩增产达5%以上。

    2、增施有机肥,示范推广秸杆还田技术

    增施有机肥不但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促进土壤中的养分分解,增加土壤接纳自然降水和保持土壤水分能力,还可以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一般平均亩施优质粗肥2-3方,引进示范农作物秸杆还田技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据田间考察,秸杆还田的麦田小麦穗头大、茎杆粗壮,根量多,根系发达,不早衰,产量高;而未采用秸杆还田的麦田小麦穗头相对较小、茎杆细,易倒伏,根量较少,易早衰减产。

    3、隔年深耕,精细整地 

    深耕、精细整地,能加厚土壤活土层,增强耕作层的通透性,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充分发挥肥水作用,同时还有利于消灭杂草种子和病虫菌源。“隔年深耕”即隔2-3年深耕一次,耕深达到20厘米以上,同时耕透、耙细、整平,达到土壤上虚下实,为小麦整齐出苗打下基础,目前廊坊市每年都有近30%的麦田进行了播前深耕。

    4、浇关键水,施关键肥,提高肥水利用率

    根据小麦需水规律,在保证产量前提下,在小麦生产上按照“杜绝大水慢灌”、“浇关键水、施关键肥”、“减次饱灌”的原则,因地制宜,在小麦春季管理上采取了二水、三水模式。在生产条件和水浇条件较好的北部县市如三河、香河等地示范推广了三水模式,即起身拔节水、孕穗水、开花灌浆水,并随第一水亩施尿素化肥15-20公斤,二水根据情况再补施5公斤。而在生产条件和水浇条件均较差的南部县市以二水为主,即只浇起身拔节水、开花灌浆水,随第一水追施尿素化肥20公斤。一般情况下减一水可亩节约成本20-30元。

    (五)综合除治病虫害,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白粉病、蚜虫以及干热风的多发时期,节水麦田同样要做好病虫害和后期早衰的的综合防治工作。即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按一定比例混配,在5月初至中旬进行全田喷施,既除治了病虫害,又延长了绿叶功能期,提高小麦产量。

    此外,在实施选用优种、增施粗肥、示范秸杆还田、用好关键肥水等农艺节水措施的同时,积极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搞好排灌渠系统配套、机具配套,安装地下管道和移动式塑料软管、喷灌设施等,一般可节约用水1/3-1/2。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深耕 品种 尿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