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粮食作物种植技术 > 水稻种植技术 > 稻病防治

水稻云形病及其防治技术


    水稻云形病又称叶尖干枯病。此病在国外发生于东南亚各国稻区。在国内云南、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西等稻区均有分布。在广东,20世纪70年代初因该病发生日趋普遍而严重才受到注意。此病早晚稻皆可发生,但一般早稻比晚稻严重。

    1、病原

    病原菌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的白亚球腔菌。无性阶段归半知菌亚门的稻喙孢菌。子囊腔扁球形,黑褐色,具圆形孔口;子囊孢子蠕虫形,无色,多胞,多数具3个横隔,两端细胞较细,大小14~15×3.5~5.2微米。分生孢子梗无色,短而不明显;分生孢子新月形或一端稍钝,单胞或双胞,大小为2.7~3×9~10.5微米。病菌生长适温为20~25℃,产孢适温为25℃,并需要90%以上的高湿。

    2、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叶片。被害叶片先从叶尖、叶缘呈现水渍状污褐色小斑,后向下、向内扩展,病斑呈波纹状扩大。潮湿时病部污褐色、湿润状,病健部界限不明晰;干燥时病部呈黄褐色至灰褐色,病健部界限分明。叶片枯死的后部常见波纹状褐色线条,与纵剖的杉木纹理酷似,为本病病状最典型的特征。病部上的病征一般不甚明显,但经保湿后在斑面可见一薄层灰白色霉,此为病菌无性阶段的分孢梗和分生孢子。4~5天后,老病部上还可见针头状突起的小黑点,此为病菌有性阶段的子囊壳。

    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罹病组织内越冬,其次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病叶和带菌种子为此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溅射和小昆虫传播,主要从叶片伤口或水孔侵入致病。适温(23~25℃)和高湿条件下,潜伏期4~7天。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为再次侵染接种体。子囊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似乎并不重要。本病的发生同天气、稻田生态环境、肥水管理、虫害和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适温多湿,尤其台风雨频繁的年份有利发病;稻蓟马猖獗为害的年份或田块,本病往往发生严重;山区处于当风处的稻田或低洼谷地稻田的发病较重;偏施氮肥,禾苗生势过旺、叶片转色不正常的稻株发病重;叶片窄细硬直的品种(如窄叶青等)比叶片阔大、株形披散的品种(如科6、珍珠矮等)较抗病。

    4、防治方法

    此病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一般与其叶部真菌病害同时防治,如某地某品种常严重发生时,可采取以下方法防治:

    种子消毒:用70%抗菌素402液剂,2000倍液,每50千克药液浸种30~35千克,浸48小时,捞出洗净药液,催芽、播种;或用17%菌虫清400倍液浸种60小时,捞出用清水冲洗净后,催芽、播种;或用40%克瘟散乳油,1000倍液浸种48小时,用清水冲洗净后,捞出催芽、播种;或用45%扑霉灵粉剂,3000倍液浸种48小时,捞出洗净药液,催芽、播种。

    秧田和大田喷雾防治:

    (1)每亩用45%瘟特灵胶悬剂100~150毫升,加水50~60千克,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期和开花灌浆期,病害初发时喷雾。

    (2)每亩用40%灭病威胶悬剂200克,加水50千克,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期和开花灌浆期,病害初发时喷雾。

    (3)每亩用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60克,加水50千克,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期和开花灌浆期,病害初发时喷雾。

    (4)在发病初期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30~4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

    (5)每亩用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兑水50千克,在水稻破口抽穗至齐穗期,病害初发时喷药1~2次。

    (6)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期,每亩撒施石灰粉20~30千克或草木灰40千克,对该病有一定的防效。

    (7)用40%多硫酮(多菌灵+硫磺+三唑酮)悬浮剂200~250克,兑水50~75千克,在水稻破口抽穗至齐穗期喷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喷雾 分蘖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