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粮食作物种植技术 > 水稻种植技术 > 稻病防治

水稻缺钾防治


    1.概述 

    钾在作物体内细胞液中,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它可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当叶片合成的碳水化合物,以蔗糖为主要形式向子粒运输的时候,钾起运输的作用。

    作物体内的各部位都含有钾,尤其在生长旺盛的根尖及新梢中钾的积累多,老叶则含钾少。

    水稻在生长发育初期,茎叶中的含钾量高,从子粒形成时期开始,茎的含钾量增加。在作物体内,钾是易于移动的元素,然而,在作物生育阶段的某个时期,其怎样积累于茎、叶等处,这一生理作用,尚有许多不明之处。

    作物从根部吸收的硝酸盐,是在体内被还原,并用于蛋白质的合成。然而缺钾时,这些作用不能顺利进行,使硝酸盐在体内积累产生障碍。

    钾还可以利用其溶液的高渗透压,在作物体内起调节水分代谢的作用,缺钾时,作物水分蒸腾强烈,易萎蔫;钾充足时细胞可以维持膨压,茎叶挺立。

    水稻青枯是一种特殊缺钾症。在水稻抽穗期后第20天左右,即在穗部碳水化合物合成和淀粉积累最多的时期,仅在1~2天内变成青枯状态,而且茎秆基部变软弱而倒伏。这种倒伏现象,可能是由于茎秆内的贮藏碳水化合物向穗部转移,同时钾也被动员向穗部转移,从而茎秆缺钾、失去膨压所致。水稻青枯是由于氮过剩、钾缺乏所造成的生理病。 

    2. 症状 

    水稻缺钾时,老叶叶尖及前端叶缘褐变或焦枯,同时出现褐色斑点;植株伸长受抑制而萎缩;叶色加深,呈暗绿色且无光泽;根系细弱,多褐根,老化早衰;抽穗不整齐,秕谷率增加,正常受精的谷粒也不饱满,产量和品质下降。

    根据水稻出现的时期及斑点和特征,通常又将水稻缺钾症分为三种类型,即:①赤枯型,即返青后到分蘖期出现症状,下位叶发生大量赤褐色不规则斑点,扩展后叶片焦枯,呈赤枯状田间景观,生长停滞,新叶少而零乱不齐。常伴有“黑根”,多见于晚造秧田。②胡麻叶斑型,即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期出现赤色胡麻斑,斑点一般比普通胡麻叶斑病要大,色泽也较灰暗,病斑与正常组织的界线清楚。③褐斑型,即幼穗分化前后出现症状,以散生的细小斑点为主,或连成短线状。叶尖褪淡发黄,进而变褐,干卷。早稻偏施氮肥促发的缺钾症多为此类型。

    水稻青枯是一种特殊缺钾症。在水稻抽穗期后第20天左右,即在穗部碳水化合物合成和淀粉积累最多的时期,仅在1~2天内变成青枯状态,而且茎秆基部变软弱而倒伏。这种倒伏现象,可能是由于茎秆内的贮藏碳水化合物向穗部转移,同时钾也被动员向穗部转移,从而茎秆缺钾、失去膨压所致。水稻青枯是由于氮过剩、钾缺乏所造成的生理病。   

    3. 发生原因 

    (1)土壤缺乏直接利用的钾,习惯上全钾量以K2O表示,有效钾用代换钾(K)表示,土壤中钾的含量远比氮、磷多,一般在1~2%之间,高的可达4~5%,低的不到0.5%,一般红壤最低,平均不到0.5%,黄土区最高在1.8%以上。土壤中钾的形态可分为矿物钾、固定态钾、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矿物钾约占90%,通常对水稻是无效的;固定态钾约占2%左右,高的达6%,对水稻有效性极差;交换性钾,是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钾离子,它与水溶性钾处于平衡状态,相互转化,彼此之间不可区分,一般在40~200ppm之间,高的达300ppm以上,低的小于20ppm,约为全钾量的0.08~1.5%,是土壤速效钾的主要来源;水溶性钾是最易被作物吸收的形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一般只有几个ppm,这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一般易发生缺钾症的土壤是:耕层浅薄的砂土田和漏水田,淋溶严重的水田,通气不良、钾素有效化速度慢的湿田等。

    (2)肥料成分不平衡。由于偏施氮、磷化肥,而引起缺钾,在许多地区已普遍发生,并已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如果少施或不施有机肥料的田块,只要经过几年就会发生缺钾症状,结果是氮肥施得越多越糟,这是由于水稻缺钾和亚铁中毒所致。 

    4.防治方法 

    (1)一旦发现缺磷,不论什么生育期,都应立即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此外,钾被施于土壤后,会很快被作物吸收,故也可进行追肥。每667m2可追施3.5~4kg氯化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钾肥 氮肥 斑点
上一篇 : 水稻的缺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