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粮食作物种植技术 > 水稻种植技术 > 杂交水稻

从杂交稻到超级稻


    1960年,是我国最困难的一年,不少人都被饥饿折磨着。

    有位名叫袁隆平的青年教师,此时正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一边教书,一边搞科研。他和当地农民一样忍饥挨饿。他明白,虚报浮夸的增产数字填不饱肚子。然而,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搞水稻研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那时,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科学研究也被涂上“姓社”还是“姓资”的色彩。在水稻研究方面,西方国家遵循的是以格雷戈尔?孟德尔和摩尔根为代表的基因、染色体遗传学理论体系;在东方,则信奉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袁隆平开始就是按照米丘林的理论体系搞水稻研究的。

    然而,权威并不一定代表真理。1960年7月,袁隆平在稻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 (这种异型植株通常会被农民当作杂草拔除)。经过一年的研究,袁隆平惊奇地发现,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这一发现让权威的水稻“白花授粉”、不具备杂交优势的理论受到质疑。从此,他开始进行杂交稻试验。后来,这株天然杂交稻竟结出了少许谷粒,只是稻秆疯长。村民开玩笑说:“袁老师,您这是高产稻草,可惜人不吃草”。袁隆平却认为试验取得进展,因为它证明了水稻是具有杂交优势的,只不过要将优势从茎秆转移到稻粒上。三年后,他在国内首创了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并利用“天然雄性不育株”进行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这些谷粒每一粒都比金子还贵,它们后来成为超级稻的始祖。

    杂交稻育种需要经过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这样一个周期,时间为6~8年。从1964年到1968年,袁隆平共获得700多株保持系不育材料秧苗,准备进行恢复系试验,可惜在那动乱的年代,这些材料遭到人为毁坏,仅有5株幸存。为了加快繁育不育材料,袁隆平提出远缘杂交思路,带领助手远赴海南、云南寻找野生稻与“家稻”杂交。1970年11月,他的两个助手在海南找到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野生稻-“野败”,并用其与常规稻杂交,获得了一批育种材料。后来,他把这批材料无偿分配给全国各地的同行,以扩大杂交和优选范围。1973年,我国终于实现了杂交稻“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杂交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横空出世,亩产达623公斤,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此后的20多年里,杂交稻迅速在中国和世界推广并逐年刷新着高产记录。在此期间,以袁隆平为旗手的一大批专家在致力于大面积提高杂交稻产量的同时,着重研究如何大幅度提高其品质,于是,发展超级稻被摆到重要位置。

    超级稻亦称水稻超高产及高品质育种推广,1981年由日本率先提出。中国于1996年将其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虽然起步比日本晚了15年,但由于我国有培育杂交稻的基础,短短数年便获得长足进步。到目前为止,日本、美国也没搞出超级稻,而是从中国引进稻种并签订了长期合同,中国领先美、日20年。国家农业部给超级稻确定的目标是:第一阶段,到2000年育成大面积亩产700公斤,抗两种以上病虫害,主要米质指标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第二阶段,到2005年,育成大面积亩产750公斤,抗两种以上病虫害,主要米质指标达到部颁一级标准。目前,这些目标均已提前实现。2006年8月28日,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超高产示范场一片欢腾:经各地专家现场验收,超级稻Ⅱ优4886亩产达到1279.7公斤!

    超级稻一路凯歌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我国水稻育种已独创出基因分离技术,并成功获取近2000条水稻DNA片段,研制出国内第一张功能独特的水稻基因芯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杂交稻是个“苦孩子”,诞生在饥荒年代,成长于动乱年代;超级稻是个“幸运儿”,诞生、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截至目前,中国超级稻研究分为南方的杂交超级稻和地方的常规超级稻,前者为籼稻,需年年制种,但高产潜力巨大;后者为粳稻,农民买一次种可连续种植多年,但产量潜能稍逊一筹。既然籼稻通过杂交可以获得优势,那么,粳稻能否通过别的技术路线后来居上呢?希望是存在的。目前,我国在上述两方面都居世界领先水平。还有,节水农业是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说不定若干年后,旱稻家族也会杀出一匹“黑马”。我们期待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籼稻 保持系 雄性不育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