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花卉种植技术 > 牡丹种植技术

牡丹冬季温室催花技术要点




    上盆后20d左右即进入“幼蕾期”,此期间新枝抽生快,幼蕾娇嫩脆弱,对温度高低的骤然变化更为敏感,常因幼蕾抗逆能力差,而出现败育或死蕾,是催花成败的关键时期,又称”危险期”。此阶段室内温度要保持相对稳定。牡丹现蕾后,进入正常生长发育阶段,白天温度可升高到16~18℃,晚上12~14℃。此时要防4级以上的风,避免幼蕾脱水败育。遇大风或5℃以下低温时,要在棚架上加盖薄膜防护;遇天气干燥而又高温(25℃以上)时,除按常规管理每天喷水3~4次外,还要在中年增加喷水1~2次,以增加湿度和降低温度,必要时也可用遮阳网罩盖。此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是进行修枝除芽。剪去基部萌生的新萌蘖及过多的花蕾。每枝上保留一个生长健壮的花蕾,集中养分,使其花大丰满。如果枝条稀少且粗壮,也可保留两个花蕾。对无蕾的枝条,要及早剪掉,以减少养分的消耗。

    幼叶始展-展叶期

    上盆28d以后,植株进入”展叶期”。此期花蕾生长加快,对寒风及温度高低的变化,已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故又称”安全期”。此期白天温度保持在18~20℃,晚上14~16℃。在上午温度不会突然下降的情况下,可在温室顶部适度打开天窗通风,以锻炼植株的抗逆性。如温度超过25℃以上,天窗可开大些,使温度渐渐降下来,切忌在温室下方开窗通风降温,以免空气直袭植株造成花蕾停止发育,降低成活率。此间除每天轻洒2次水外,也要视盆土的干湿程度,每隔2~3d浇一次透水,同时,也可喷洒叶面肥料。如花期偏早,应采取遮阳降温措施。一般遮阳时间为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如花期偏晚,则覆盖塑料薄膜增温,盖膜时间为下年至次日上午10点,要根据天气的阴晴、阳光的强弱、温度的高低适当调整盖膜时间。盖膜后棚内的温度不能过高,当温度达到25℃、26℃时,就要适当通风降温,否则对花蕾、枝叶的生长发育不利,易使花梗、叶柄徒长,影响植株的外观。另外,此期叶片展开,可叶面施肥,用0.1%~0.2%的磷酸二氢钾喷洒,每隔8~10d施肥一次。也可用其他多元素肥料进行叶面喷洒。

    园蕾-平蕾期

    35d后,进入“平蕾期”。此期花蕾生长速度继续加快,是调整花期的关键时期。此期花蕾的抗逆能力增强,只要温差适当,温度的升降对成花率的影响不大。所以此期间应根据预定花期,灵活掌握室内温度的高低。一般,白天温度应保持20~22℃,晚上16~18℃。由于品种不同及起苗的时间、苗木运输脱水的程度、排放的位置等不同,往往存在吸水的快慢、品种特性的差异,而出现有的植株生长发育较快,有的植株生长较慢的现象。所以此时要视植株生长快慢的程度,重新分类调整排厢,然后分别采取相应的促控措施。

    垂苞-透色期

    此期花蕾生长减慢,距开花时间已近,应采取果断措施,使花蕾能按时开放,如要延迟开花期,可整日遮阳,每天喷水次数相应减到1~2次;如不能按时开花,则要延长盖膜时间,提高温度,如阳光不强,薄膜内温度不超过25℃时,可整日覆盖,必要时可用加热器(灶)、电炉等设备加温,也可用500ppm的赤霉素涂抹花蕾,2d一次,促其加速开花。

    绽口初开期

    上盆42d后,花蕾即进入”绽口期”。此后2~3d花蕾即可开放。单株牡丹自然花期为10~15d,3~8℃下可花期维持月余,随温度升高花期缩短。可根据需要用花数量及需要花期,将花盆移至阳光不能直射、温度5~10℃、通风透光的环境之中,使花蕾慢慢开放,这样花期最长。也可把暂时不用的植株存放于2~4℃的冷室内,放置10~20d后移出,植株仍能正常开花。对开花晚的植株,可继续加温,促其开花。视植株长势及盆土湿润程度适时浇水,且浇水量要减少,浇水时千万不要把水洒在花朵上,否则花瓣遇水将引起霉烂。可用鲜花保鲜剂等喷在植抹上,以延长花期。插花时,在水中剪切为好,插花用水应加入保鲜剂,以延长插花的开花时间。另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牡丹花开前,用浓度为1%的硫代硫酸银溶液喷洒盆栽牡丹,可使脱蕾率减少55%,还可使花期延长20%。

    光照调节

    牡丹为长日照植物,在长日照中形成花芽,中长日照下开花。若催花栽培初期光照不足,则只长叶不抽蕾;后期光照不足,则影响开花质量和开花时间。因此,当阴天较多、光照不足时应人工补光。其作法是,用500W灯泡在黄昏时补光。若显蕾期,日加光3h(日平均光照度为4045lux),显蕾展叶期,日加光5h(日平均照度为5150lux)展叶至开花期,日加光7h,日平均照度为5330lux,则可使牡丹提前开花3~4d,且叶片绿、大,花朵发育较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牡丹 蕾期 品种 温室
下一篇 :卷牡丹锈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