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发病规律
在仔猪初生时和断奶时,遭受3次大的腹泻侵害。
第1次腹泻 多为仔猪黄痢期,常发生在仔猪新生后的3日龄前后,即早发性大肠杆菌腹泻。发病和死亡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严寒的冬季和早春发病较多。临床上以拉黄色稀粪为主要病症,多是由于圈舍污染,消毒不彻底,阴冷潮湿,气候剧变,受寒冷和吃初乳不足所致。为此必须及早吃上初乳,从初乳中获得母源抗体。
第2次腹泻 为仔猪易发白痢期,2周龄~4周龄时暴发,尤其10天~20天的仔猪发病最多,占发病总数的35%以上。这是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哺乳仔猪传染病。排出乳白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粪便,黏稠粥样,有难闻的腥臭味。寒冷或保温措施跟不上,贼风侵袭,粪便污染,潮湿。产后2周的仔猪,虽然还在吃奶,但母乳中的抗体已经开始下降,抗病力低,是仔猪白痢病暴发的根本原因。
第3次腹泻 即断奶仔猪的腹泻。仔猪一下子离开母猪的呵护,突然遭受环境和营养应激变化,导致仔猪消化不良、腹泻和抵抗力下降;仔猪断奶后胃肠生理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再加上母仔分居,以及营养应激等等,致使仔猪抗病力下降,生长发育受阻,造成仔猪断奶后的第3次腹泻高峰出现。病死率一般为10%~20%,如出现脱水,病死率可高达40%以上。
综合防治新对策
防治仔猪腹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改善饲养,加强管理,血清制剂或疫苗的免疫预防,口服补液盐等,并针对导致仔猪腹泻的具体病因,采取不同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对病毒性腹泻,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预防加以防治。由于本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因此,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把好仔猪初乳关,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一旦发病,发病猪应立即隔离到清洁、干燥和温暖的猪舍中,加强护理,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防止病原的传播。母猪产前6周和2周对母猪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能使仔猪获得免疫保护,未发病猪场可不免。猪轮状病毒病主要通过给母猪免疫注射提高初乳免疫的途径进行预防。在没有疫苗的疫区,可在出生后1周内使之感染病毒以刺激仔猪产生主动免疫。由于病毒性腹泻尚无特效治疗药,对于患病仔猪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如投服收敛止泻剂,口服补液盐,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等防止继发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5%~10%)和碳酸氢钠(3%~10%)治疗脱水和酸中毒,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饲料,加强护理,一般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对细菌性腹泻,主要从饲养管理、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三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饲养管理方面,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养管理和护理,新生仔猪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和及早哺喂初乳,保护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消除各种诱发病因。疫苗免疫用自家苗针对性好,是目前国内外用疫苗防治该病较为理想的方法。仔猪副伤寒用本地菌株在30日龄~40日龄首免,70日龄进行二免;仔猪黄白痢对种母猪在产前14天~21天注射本地菌株疫苗,对发病严重的猪场在仔猪出生后1天~2天,12天~20天接种本地菌株苗。仔猪红痢用本地苗对种母猪在产前14天和28天各免疫1次,每次5ml~10ml。连续产仔的母猪,因前一胎已在分娩前注射过本苗,故只需在分娩前半个月注射1次,剂量为3ml~5ml,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在药物防治方面,复方硫酸新霉素制剂有良好效果。
非传染性因素腹泻的防治
1.加强饲养,防止营养因子缺乏。
妊娠母猪饲喂全价饲料,保持营养平衡,防止维生素A、D、C、E及微量元素、矿物质的缺乏,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同时,为使免疫母猪尽可能多地给仔猪提供特异性抗体,可在母猪饲粮中添加维生素E;在配种前15天内及妊娠期间,在母猪日粮中加入适量低分子脂肪酸,可显著提高初乳中总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从而增强仔猪抗御病原体,特别是肠道病原体的能力,减少断奶前肠道疾病造成的损失,防止腹泻的发生。
仔猪出生后,让其及早(15分钟内)吃上初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同时,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以1.5%~2%的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和甲酸等混合酸效果较好)、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既可防止仔猪营养因子缺乏,又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不足,保持胃内酸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提高饲料粗蛋白的消化率,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加快仔猪生长发育,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仔猪出生后及时补铁、硒和维生素E,可有效防止仔猪营养性贫血和硒缺乏症,但补硒和补铁应间隔7天以上,以防两者拮抗。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6/2011-07-16/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