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规模化养猪场乙型脑炎的防治措施


  乙型脑炎(JE),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虫媒病毒性传染病,它不仅对人类危害巨大,同时也是危害养猪业的重大疫病之一,是导致猪繁殖障碍的元凶之一。怀孕母猪被感染后,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侵害胎儿,引起流产及产死胎、木乃伊胎;公猪表现为辜丸炎;少数仔猪呈脑炎症状。本病的特点是必须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有明显的季节性,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1病原

  乙脑病毒属于披风病毒科,黄病毒属,是有囊膜的单股RNA病毒,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均可感染。蚊子是该病毒的贮存宿主。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蚊虫叮咬猪体后,经血液循环分布于各脏器,最后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及肿胀的睾丸等组织中大量增殖。乙型脑炎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我国学者曾对66株乙脑病毒进行抗原比较研究,并没有发现显着差异,因此该病通过免疫可以达到很好的防制效果。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人、哺乳类、禽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均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但乙脑必须依靠吸血雌蚊才能进行传播,三带吻库蚊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乙脑病毒不能通过猪与猪之间的接触而传播,在自然情况下,流行环节是猪—蚊子-猪。蚊子在传播本病方面起重要作用,其感染乙脑病毒后可终生带毒,病毒能在蚊体内繁殖和越冬,并可经卵传代,带毒越冬蚊子能成为次年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包括人〉的传染源,因此蚊子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乙脑在猪群中传播,蚊子叮咬患病毒血症的病猪后又反过来被病毒感染,再去叮咬感染人,如此反复循环。所以,预防猪乙脑和消灭蚊子对保护人类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公共卫生的意义。

  2.2 易感动物

  乙脑可感染人、猪、牛、马、羊、狗、鸡、鸭、野鸟等动物。各种年龄的猪只均易感。感染后病毒血症可维持3-7日、雌蚊吸血即可带有病毒,叮咬人和动物开始传播,病毒侵入新的动物经血行到各脏器,然后突破“血脑屏障”,在中枢系统繁殖,但多数情况下病毒仅停留于内脏,因而不引起神经症状。

  2.3 流行季节

  具有鲜明的季节性,人畜发病高峰均在7、8月份,但由于妊娠母猪为隐性感染,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对胎儿的致病作用,只能在母猪分娩时发现,所初产的母猪出现死胎的情况,从7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底,公猪睾丸炎的高发期一般在7、8月份,炎症消退后,病睾萎缩时间可持续数月或半年以上。

  3 临床症状

  母猪和小母猪感染乙脑主要特征是:流产和生产异常为特征的生殖障碍。同窝仔猪有死胎、木乃伊胎、有脑积水和皮下水肿的虚弱仔猪,少数仔猪生长发育良好。同窝仔猪大小、病变有很大差别。分娩时间多数超过数日,也有按期分娩的,有一些母猪因整窝胎儿木乃伊化而不能排出体外,长期滞留在子宫内,最终导致母猪发生子宫内膜炎而导致发生繁殖障碍。大多数母猪流产后不影响下一次配种。

  公猪表现为睾丸炎。公猪感染后,初期出现高热,且常在高热后发生一侧性睾丸肿大,也有两侧性的。触诊有热痛感,约3~5天后,炎症消退,睾丸逐渐萎缩变硬,性欲减退、精液品质下降,病毒可通过精液传给母猪,大多数单侧睾丸炎能恢复功能,但发生两侧性睾丸炎可造成永久性不育。

  仔猪感染乙脑症状为: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喜卧地、食欲减少、眼结膜潮红,粪便干硬,尿色加深,少数猪后肢呈轻度麻痹,行走不稳,有的后肢关节肿胀疼痛而破行。损害神经系统的仔猪还可出现摇头、转圈、冲撞磨牙、口吐泡沫、视力障碍、肌肉痉挛等神经症状,重者倒地死亡。育肥猪主要表现持续高热。

  4 病理变化

  出生后存活的仔猪,高度衰弱,并有抽搐,癫痫等神经症状,剖检多见有脑积水,颅腔、脑室内脑脊液增多,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可见多发性坏死灶;流产胎儿、死胎和弱仔表现最明显的是脑腔积水(脑组织液化),俗称空脑。打开脑腔只见“一湾水”而无脑组织,这点具有极重要的诊断意义。

  5 实验室诊断

  目前常见的乙脑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病毒分离、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细胞和小鼠分离培养乙脑病毒(JEV),由于病毒载量低,分离困难,检测时间长,临床应用有局限性。血清学诊断主要包括血凝抑制实验、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在血清学的诊断方法中,我国正在实施的乙脑检测方法重点推荐ELISA,是诊断乙脑抗体的一种可行手段。近年来,聚合酶链反应(PCR)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此方法可直接检测JEV病毒作为乙脑感染的定性诊断。除了传统的RT-PCR方法外,还有许多更快速、敏感的实时PCR方法也被用于JEV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免疫 母猪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