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控制




合理的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猪舍内猪的密集程度,用每头猪占用的面积来表示。饲养密度直接影响猪舍内的空气卫生状况,饲养密度大,猪只散发出来的热量多,舍内气温高,湿度大,灰尘、微生物和有害气体增多,噪声加大。为了防寒和降暑,冬季可适当提高饲养密度,夏季可降低密度。饲养密度对猪的生长速度有较大影响,密度过大,猪过于拥挤,猪难以安睡,相互间的争斗增加,严重影响增重;密度过小,猪舍利用率降低,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对于农村养殖户来讲较好的饲养密度应为每头猪占地0.82-1.02,每圈10头-l5头。

科学的环境保护

近年来,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已被世界各国所关注。猪场的环境保护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护猪场环境,避免受到外界污染物质(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农业化肥、农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防止猪场的废弃物及污水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这是我国畜牧业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它逐渐成为制约畜牧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所以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解决。所以,猪场的环境保护既要防止猪场对环境的污染,又要避免周围环境对猪场的危害。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合理规划猪场。合理规划猪场是搞好环境保护的先决条件,包括选址和猪场布局等。猪场地址要求地势高燥,向阳背风,有一定坡度,以利于光照、通风和排水;水源充足,水质好;交通方便,但保证交通方便的同时,还应注意防疫卫生。一般要求猪场距离主干道不少于400米,距离一般干道200米以上,猪场周围环境安静,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向,同时远离冶金、化工厂、屠宰场、医院等,以避免环境污染,有利于卫生防疫。猪场中各建筑物布局要做到利用土地经济,联系方便,尽量缩短运输距离,对于农村下型猪场一般可划分为生产区、管理区和病猪隔离区3个区。生产区是猪场的主体部分,包括各类猪群的猪舍和生产设施及饲料加工、贮运、调制等厂房。各类厂房的安排应根据猪群特点加以考虑。对于饲养单一型肥猪的猪场只考虑一定规模下厂房布局即可;对于综合经营的猪场,应将不同生理阶段的猪群分开,一般育肥舍位于猪场最前面,依次安排哺乳母猪和妊娠母猪舍。种公猪舍要与母猪舍隔开一段距离,相互间闻不到气味,不互相影响,配种站可安排在公猪舍附近,饲料仓库及饲料加工间宜安排在场内适中位置,缩短饲料运输距离。隔离区包括猪隔离室、贮粪场等,应安排在猪场的最下风或偏风向,并与生产区有一段距离。管理区应安排在猪场上风处一角。由于外来人员多,应与生产区隔开,以免造成疫病流行。

2.妥善处理粪尿和污水。粪尿可用作肥料,产生沼气可作燃料。采用农牧结合的相互促进的方法,是当前处理粪尿的基本措施,对环境保护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将猪的粪尿直接施入农田,或将粪尿堆放腐熟,利用好气性微生物对粪便与垫草等废气物进行分解,既能使土壤直接得到肥料,又具有杀菌、杀虫的作用。采用腐熟堆肥要有足够的氧气,所以通气腐熟堆肥效果良好。

粪尿污水可以制沼气,沼气是厌氧微生物(主要是甲烷细菌)分解粪污中的有机物而产生的混合气体,主要是甲烷。沼气是一种能源,可用于照明、作燃料和发电等,发酵后的残渣还可作肥料。使粪污产生沼气的条件是:首先保持无氧环境,利用不透气的沼气池,上面加盖密封;需有足够的有机物;有适宜的碳氮比,一般为25:1;温度要适宜,以35℃细菌活动最为活跃,产气多且快;沼气池的酸碱度保持中性,pH值在6.5~7.5时适宜,酸度大可用石灰石或草木灰中和。沼气积累到一定容积后产生压力,通过管道即可使用。

3.猪场绿化。猪场绿化对改善猪场环境有诸多好处:可以明显改善场内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等;可以净化空气,阻留有害气体、尘埃和细菌;减少噪音、防火、防疫、美化环境等。

4.灭杀蚊虫。猪场易孽生蚊蝇,对人畜有害,因此要定时清除粪尿、垃圾等废气物,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同时使用杀虫剂或黑光灯(灭蝇灯)等杀灭蚊蝇。

5.注意水源防护和水体净化。避免水源被污染,一定要重视排水的控制,并加强水源的管理和定期卫生监测等工作。如果水质较差,应采取净化消毒措施后再使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沼气 饲料 发酵 母猪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